教育部: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是误读 北京中高考及升学安排不变

 近日,教育部就教育系统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作出部署。针对近期引发社会关注的“5月1日起取消初中毕业后普职分流”传言,教育部表示,把“普职协调发展”解读为“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是误读。…

  近日,教育部就教育系统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作出部署。针对近期引发社会关注的“5月1日起取消初中毕业后普职分流”传言,教育部表示,把“普职协调发展”解读为“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是误读。4月28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强调,“五一”假期原则上非必要不离校、非必要不到其他地方旅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原有基础上新增抗击疫情、心理健康、冬奥精神三个专题板块,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移动端“智慧中小学”APP也于近日正式上线。4月28日下午,北京市教委表示,义务教育入学、中高考等各项重要的入学和升学安排,不受影响、不会改变。教育企业动态方面,中公、新东方、高途、学大教育等发布最新财务业绩;得到成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风变科技获数千万元B+轮融资……更多教育行业新鲜事,详见下文。

  职教 | 学习贯彻新职业教育法 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是误读

  学习贯彻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的通知》,就教育系统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作出部署。

  《通知》指出,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法修订的重大意义。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系统总结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和实践成果,进一步完善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对于深化全面依法治教,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单位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通知》要求,要深入组织职业教育法的学习宣传。各地要将学习宣传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作为近期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作为教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精心部署安排,持续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要集中组织学习宣传,聚焦法律修订的重点,注重突出实效。

  《通知》强调,要扎实做好职业教育法的贯彻实施。各地要抓住重点,扎实推动职业教育法的贯彻实施。一是着力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二是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三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是切实推动形成多元办学格局,五是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适应性,六是强化职业教育支持和保障。此外,各地要积极结合本地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及时更新配套落实政策、实施细则等,加快完善职业教育配套政策制度体系。

  教育部:把“普职协调发展”解读为“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是误读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公布以后,有媒体和专家把‘普职协调发展’解读为‘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这其实是一个误读,误解。”4月27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

  针对近期引发社会关注的“5月1日起取消初中毕业后普职分流”传言,陈子季说,关于“普职分流”,在今年2月份的教育部“教育新春”系列发布会上已经作出了明确回复。这次的新法规定,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这是对我国基于“双轨”教育的基础上义务教育后普职分类发展,做出的与时俱进的更加科学和规范的表述,它体现了我们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也是为我国高质量的教育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陈子季说,这次新的职业教育法规定有四个关键词需要把握。第一个关键词是“义务教育后”。义务教育后,也就是说,初中教育以后要实行普职分类教育。第二个关键词是“不同阶段”,这是指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都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第三个关键词是“因地制宜”,就是不要搞“一刀切”,要允许各地普职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差异,各地可以根据区域社会发展的程度、本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情况合理规划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招生规模。第四个关键词就是“协调发展”,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这两个类型的教育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它只有办学模式的融合、育人方式的异同,有相同、有不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轮驱动、双翼共进,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来促进教育结构规模和质量的有机统一。

  陈子季强调,义务教育后实行“普职协调发展”,绝对不是取消中等职业教育,而是要转变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性转向,重点是要放在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自身质量,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

  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第一,提升办学条件。要加快经费的投入力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工程。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作用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只有自强才能自立。

  第二,畅通升学通道。高质量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扩大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计划,满足中职学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

  第三,优化办学定位。要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要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合格的生源,为学生提供升学、就业、职业发展多种多样的路径。

  “总的来说,国家要通过加大政策供给,畅通发展通道,提高自身质量,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吸引更多的学生理性选择职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努力为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陈子季说。

  教育部:新修订《职业教育法》突出十大亮点

  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可以用十个关键词来描述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主要内容和突出亮点。这十个关键词是党的领导、同等重要、统筹管理、体系贯通、企业主体、多元办学、产教融合、就业导向、德技并修、保障机制。

  一、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新法着力把党的领导落实为制度规范。对公办学校,规定公办职业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职业学校基层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职业学校基层党组织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对民办学校,规定民办职业学校依法健全决策机制,强化学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保证其在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监督、执行各环节有效发挥作用。

  二、强调同等重要。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教育类型来定位,是构建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基础。新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规定国家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规定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规定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禁止设置歧视政策。

  三、加强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类型多样、举办主体多元、涉及群体广泛。新法规定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并从三方面强化统筹管理。国务院层面,规定国务院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部门层面,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有关的职业教育工作。省级层面,强化省级人民政府统筹权,省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法整合、优化设区的市、县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工作职责,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

  四、推进体系贯通。新法着力建立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纵向贯通,形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完整通道,规定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支持在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等。横向融通,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学分、资历以及其他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习成果融通、互认;规定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和其他学校等都可以开展职业培训。

  五、明确企业主体。新法多措并举推进企业办学,落实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突出鲜明导向,规定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丰富举办方式,规定企业可以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等要素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可以用于举办职业教育机构。强化办学责任,规定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应当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完善支持政策,规定对企业举办的非营利性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扶持措施,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经费等给予适当补助。

  六、坚持多元办学。多元办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新法明确办学主体多元,教育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工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群团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可以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多样,既可以独立举办,也可以联合举办,既可以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举办实习实训基地等。

  七、深化产教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新法推动全面融合,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教材开发、培养方案制定、质量评价、教师培养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全过程。鼓励深度融合,规定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八、突出就业导向。新法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教育规划上,规定发展职业教育应当与促进就业创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整体部署、统筹实施。发展重点上,规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加快培养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方面技术技能人才。办学模式上,规定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产业需求,依法自主设置专业、设置学习制度、选编教材、评聘教师等;应当建立就业创业促进机制,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评价机制上,规定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过程应当吸纳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应当突出就业导向。

  九、强调德技并修。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是新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目标要求。新法强调,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对学校,规定职业学校应当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对教师,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规定国家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岗位设置、职务评聘制度,创新方式聘请技能大师、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对学生,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可以采取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招收学生;学生应当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习惯,按要求参加实习实训,掌握技术技能等。

  十、完善保障机制。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保障。新法健全投入机制,明确国家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加强资金统筹,规定地方教育附加等经费中可用于职业教育的资金应当统筹使用;发挥失业保险金作用,支持职工提升职业技能等。落实政府责任,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和办学质量等落实职业教育经费。强化企业责任,明确企业应当根据国务院规定的标准,按照职工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

  两部门:到2025年建设10所左右全国文化艺术特色中职学校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要加快推动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意见指出,到2025年,文化艺术职业教育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文旅融合发展要求更加匹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通的现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质量显著提升。

  意见明确,到2025年,重点支持建设10所左右全国文化艺术特色中职学校和30个左右全国文化艺术特色中职专业;支持建设1—2所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特色高水平文化艺术高职专科院校和3—5个特色高水平文化艺术高职专科专业(群)(“双高校”和“双高专业”);支持建设1—2所文化艺术特色职业本科院校和5—10个文化艺术特色职业本科专业试点;培育开发不少于10项文化艺术及相关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支持若干文化艺术类国家规划教材、优质课程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意见表示,要加大行业对文化艺术职业教育的支持和指导力度,建设10所行业高水平示范院校和50个行业特色专业(群),建设20个行业示范性实训基地,培育30家产教深度融合型文化企事业示范单位,重点支持3—5个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建设50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育人示范基地和50个地方戏曲(濒危剧种)抢救性保护专业点,推广一批文化艺术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和基层文化建设典型案例。

  意见还强调,要优化培养体系,完善培养结构。办好艺术类院校附设中职学校,支持有条件的艺术类高职学校探索“3+2”五年一贯制等办学模式。支持文化艺术高职院校与招收艺术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开展联合培养。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艺术高职院校开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

  要落实办学基本保障。各级文化和旅游、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文化艺术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并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和指导部门责任,加强对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指导检查。

  政策 | 教育部部署五一假期防疫工作 普高旧教材逐年退出目录

  教育部:五一假期原则上非必要不离校、不到其他地方旅行

  “五一假”期即将到来,目前国内疫情形势仍旧比较严峻,教育部对各地方和学校的疫情防控有哪些新要求?

  4月28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强调,“五一”假期原则上非必要不离校、非必要不到其他地方旅行。

  王登峰表示,目前,特别是“五一”假期之前,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做好“五一”假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同时也召开了两次视频调度宣讲和经验交流会,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他强调,要提高思想认识,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的总方针坚决不能动摇;要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对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特别是奥密克戎病毒的特点、传播性特点的全面认识。

  王登峰强调,要全面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真正落实,要防范好疫情,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这些简单的措施对做好疫情防控至关重要。

  “为了守住校园疫情防控的防线,我们的技术方案对于校门的管理、校内各个活动场所的管理、师生的行为规范,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王登峰说,要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在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时不能有丝毫放松、要进一步收紧,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一定要落到实处。

  王登峰还强调,除了做好确保万无一失的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策略之外,还应该随时做好准备,一旦出现校园疫情,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在启动应急预案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确诊、密接、次密接者的转运和隔离工作。这项工作对于中小学,特别对于高校来讲,一定要得到属地党委和政府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的全力支持和配合。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一定要把疫情防控的各项举措融入到属地的联防联控机制中去,特别对需要及时转运和隔离的师生,要在属地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做好这项工作。出现疫情之后,除了转运和隔离外,学校还要做好环境消杀、线上线下教学转换、生活物资和学习条件的保障、心理援助、人文关怀。特别是当校园实施封闭管理之后,对学生的要求,比如考试、毕业、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要做到全方位的关心和关爱。同时,要全面加强心理援助。

  此外,王登峰还特别强调,“今年‘五一’假期正处在第四波新冠疫情风暴接近尾声的阶段,奥密克戎毒株的特点促使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原则上非必要不离校、非必要不到其他地方旅行。如果必须到外地去,离开学校再返校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行程轨迹记录和健康监测。入校之前,一定要做好相关的检测,确保安全才能够进入校园。”

  教育部:今年秋季学期起,普通高中旧教材将逐年退出目录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2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

  教材厅函〔202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做好中小学教学用书工作,现将2022年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运动学校教学用书目录印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

  1.义务教育国家课程各学科使用《2022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中的教材。属于义务教育国家课程但目录中没有相关教材,由各省份根据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以及相关课程实施要求确定教材使用,使用的教材必须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并列入省级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2.从2022年起,小学科学一至六年级全部使用根据2017年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

  二、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教学用书

  1.《2022年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17年课程标准修订)》和《2022年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03年课程标准编写)》仍将并行一个时期。请各地根据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从上述两个目录中选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精神,各地要统筹推进,确保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2022年秋季学期起,旧教材将逐年退出目录。

  2.使用新教材的普通高中,各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课程使用《2022年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17年课程标准修订)》中的教材。选修课程,由各省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以及相关课程实施要求确定教学材料的使用,使用的教材必须选用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并列入省级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三、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运动学校类教学用书

  1.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学科使用《2022年特殊教育学校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中的教材。没有新编教材的学科和年级仍使用原版本教材,或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普通学校教材中适合的内容进行教学。

  2.体育运动学校道德与法治、语文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其他学科使用《2022年体育运动学校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中的教材。

  四、有关要求

  1.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中华民族大团结(供初中使用)》(戢广南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已于2021年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各地根据《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做好教材选用使用工作。

  2.上海市中小学国家课程教学用书按我部批准的方案执行。

  3.中小学教材使用应保持相对稳定,如确需更换教材版本,按照中小学教材选用有关规定进行。

  4.中小学教材中不得夹带任何商业广告或教学辅助资料的链接网址、二维码等信息。

  5.免费教科书采购按照教材〔2017〕1号文件执行。

  6.教材配套的数字音像材料,应参照《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由学生根据需求自愿购买,不得随教材统一征订。鼓励教材出版单位采取互联网下载的方式免费提供。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本通知要求,抓紧做好2022年中小学教学用书工作,并将本地2022年秋季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选用情况,于2022年8月31日前通过教材选用备案系统报我部(教材局)备案;对未按相关规定选用、使用教材的地方和学校要依据《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严肃处理,责令纠正。我部将适时对各地教材选用情况进行抽查。

  相关教学用书目录信息可在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公开栏“教育部文件”下“信息拥有司局”中,选择“教材局”进行查询下载。

  平台 |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新三大板块 智慧中小学APP上线

  国家教育智慧平台正式运行一月后,4月28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教育智慧平台建设和应用进展有关情况。发布会上提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原有基础上新增抗击疫情、心理健康、冬奥精神三个专题板块,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移动端“智慧中小学”APP也于近日正式上线。

  “智慧中小学”APP正式上线

  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介绍,国家教育智慧平台运行一个月以来,平台上的资源在不断的丰富,浏览量大幅增加,用户活跃度持续走高。

  中小学平台资源由上线前的10752条增至目前的28568条,截止到昨天,累计浏览总量达到了22.2亿次。其中开设的“专题教育”和“课后服务”两个板块浏览量合计达到3.7亿次,有效服务了“双减”课后服务工作。

  同时,中小学平台有效支撑“停课不停学”,在疫情较重的8个省份日均浏览量都超过了200万次。

  “智慧中小学”APP于日前正式上线,该APP与网站相同,拥有专题教育、课程教学、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实践经验6类资源。教师、学生、家长可根据不同用户身份注册登录,相应拥有不同的访问权。APP增加了资源操作和互动的功能,所有视频资源均可以投屏播放,课程教学资源可以缓存离线查看。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点击“提问”,向班级老师提问并且进行交流。同时,“智慧中小学”还为老师开展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为老师、家长提供家校协同功能。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新课标。针对教材资源更新问题,续梅在回答会上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中小学平台总共是上线了19个版本、452册教材,有19508个课时的资源,一共提供了2004册电子版教材。

  今年7月到明年1月,基本完成各教材版本秋季学期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明年2月-8月,将基本完成各教材版本春季学期课程教学资源。明年9月至2024年年底,也就是明年秋季学期到后年的时间段,将按照义务教育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进度,对新修订的内容,迭代更新相关课程资源。

  高等教育平台访问用户覆盖六大洲129个国家

  续梅进一步介绍高等教育平台与职业教育平台的应用情况。她表示,高等教育平台到目前浏览量已经接近900万人次,高峰时一秒达到7000人次,访问用户覆盖了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六大洲129个国家,查看点击学习课程超过2.5万个,占全国课程比例已经超过了93%。

  职业教育平台目前汇聚了将近2000个专业教学资源库,6000余门在线精品课和2000余门视频公开课,有力促进了优质资源的集成共享。

  续梅提到,着眼于加强平台资源建设,应用推广,优化升级,构建上下贯通协同的平台体系,教育部还将开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工作,让平台深度嵌入到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中,进一步发挥改革创新、服务引领作用。

  新增心理健康等三个专题版块,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针对新上线的抗击疫情、心理健康、冬奥精神三个专题板块,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这三大板块资源其实都是聚焦了一个核心的主题,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平台的课程之外,还有很多的社会化资源也必须在这个平台上有所体现。

  具体到心理健康板块,该板块主要由四方面组成,包括主要由高校开设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识的正规课程,以及针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制作的心理微课。目前上线的正规的课程有4门,心理微课200多节。

  另外两个为在线互动版块与心理援助热线版块。在线互动版块中,学生可单向在“心理树洞”表达情绪,也可在线提问,平台将组织专家做出应答,版块还对抗疫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做了系统回答。

  心理援助热线版块,主要由两大平台组成,一个是2020年由教育部和华中师范大学共同开通的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该平台目前有4000多名心理咨询的专家;另一个为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原来这个平台主要针对疫情严重的上海市大中小学生和上海市市民,现在也开始面向全国开通热线电话。

  王登峰表示,下一步在心理援助平台上,教育部还要进一步建设全国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援助平台的矩阵。同时,教育部会汇聚全国特别是教育系统的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在平台上组建一个专家资源库。这些专家将会按照热线提问和广大师生在线提问的问题提供直接的热线答复或书面答复。

  就业 | 人社部回应1076万毕业生就业问题 将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如何保障就业?

  27日,人社部召开2022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对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据人社部介绍,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新高,在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促进就业的任务更重。

  人社部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毕业生不同时段的求职需求,与有关部门一起发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重点有四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加力渠道拓展。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支持政策,推进政策落实打包快办,加快政策兑现,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城乡基层就业,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稳定事业单位、基层项目招聘招募,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同时,针对疫情影响,指导各地调整优化公共部门考试招录的时间安排,为毕业生求职留出时间窗口。

  二是加力岗位推送。继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将岗位信息、指导培训、创业扶持等服务送到毕业生身边。同时,接续开展城市联合招聘、民营企业招聘等活动,提早启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应对疫情影响线上线下大规模推送岗位,扩大社会参与面,推出更多有特色的行业专场招聘。

  三是加力见习培训。深入推进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针对毕业生工作经验积累的需要,募集一批高质量的见习岗位,推出一批国家级见习示范单位,提升毕业生实践能力。同时,针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积极组织参加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培训质量,拓展新职业培训,支持毕业生实现技能就业。

  四是加力困难帮扶。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早做好信息衔接,做实帮扶台账,畅通各类登记求助渠道,及时跟进提供实名制服务。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开展“一对一”就业援助,优先提供服务,优先推荐岗位。对长期失业青年,及时纳入就业失业管理服务,加强实践引导和分类帮扶,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

  总之,人社部门将尽最大努力,创造积极条件,助力毕业生到各领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人社部出台“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

  人社部近日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提到企业可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补设学徒工,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

  《意见》提到,企业可根据技术技能发展水平等情况,结合实际,在现有职业技能等级设置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或调整技能等级。对设有高级技师的职业(工种),可在其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技术职务(岗位),在初级工之下补设学徒工。

  首席技师、特级技师是在高技能人才中设置的高级技术职务(岗位),一般应在有高级技师的职业(工种)领域中设立,通过评聘的方式进行,实行岗位聘任制。要稳妥有序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不搞高级技师普遍晋升。

  《意见》要求,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与培养使用待遇相结合,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对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职级晋升、评优评奖、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比照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聘用到特级技师岗位的人员,比照正高级职称人员享受同等待遇。首席技师薪酬待遇可参照本单位高级管理人员标准确定或根据实际确定,不低于特级技师薪酬待遇。

  据介绍,2013年以来,人社部分批取消了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同时,通过向社会公开遴选的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主要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5个等级。

  但现实中,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在纵向晋升上存在“天花板”、职业技能水平与使用待遇不能有效结合等问题依然突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为此,人社部于2021年开展了特级技师评聘试点,此次《意见》出台就是在总结特级技师评聘试点经验基础上制定的。

  下一步,人社部将指导各地各行业企业稳妥有序推动政策落实落地。

  学前 | 我国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超八成 财政投入十年增5倍

  4月26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成就。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以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幼有所育美好期盼为重大任务,取得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

  幼儿园在园幼儿数达4805.2万人

  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十年来,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迅速增加,2021年全国幼儿园数达到29.5万所,比2011年增加12.8万所,增长了76.8%,有力保障了不断增加的适龄幼儿入园需求。毛入园率持续快速提高,2021年全国幼儿园在园幼儿数达到4805.2万人,比2011年增加1380.8万人,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1年的62.3%提高到2021年的88.1%,增长了25.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实现了基本普及。中西部和农村发展最快,全国新增的幼儿园,80%左右集中在中西部,60%左右分布在农村。十年间毛入园率增长幅度超过30%的13个省份都在中西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入园率显著提高,甘肃临夏州从15.8%增长到95.5%,云南怒江州从25.6%增长到90.01%,学前教育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上得起”的普惠性幼儿园比例83%

  十年来,学前教育资源结构发生格局性变化,2021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达到24.5万所,占幼儿园总量的83%,其中公办园12.8万所,比2011年增长了149.7%,充分发挥了公办园兜底线、保基本、平抑收费、引领方向的重要作用。普惠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7.8%,比2016年增长20.5个百分点(2016年开始统计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其中12个省份超过90%,有效保障了绝大多数幼儿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完善,2021年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6%,每个乡镇基本办有一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联合办园;适应城镇化进程,不断扩大城镇普惠性资源,特别是全面开展了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共治理2万多所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学位416万个。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满足了老百姓在家门口的入园愿望。

  幼儿园“小学化”治理成效显著,科学保教理念深入人心

  十年来,以“游戏点亮快乐童年”“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等为主题,每年开展“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面向全社会持续传播科学保教理念和方法,促进科学育儿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专业指导持续加强,教育部先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指导体系,为科学保教提供强有力的专业引领。保教实践深化改革,深入开展“小学化”专项治理,积极推进“幼小衔接”攻坚行动,大力推广以“安吉游戏”为代表的典型经验,不断完善学前教研体系,建立一批幼儿园保育教育改革实验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效落实,有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教师超350万,1095所高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

  十年来,教师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全国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本专科高校有1095所,毕业生达到26.5万人,分别比2011年增加591所、23.1万人,分别增长1.2倍、6.7倍,为持续补充幼儿园师资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师配备基本达标,2021年,全国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总数超过350万人,比2011年增加200万人,增长了1.3倍,生师比从2011年的26:1下降到2021年的15:1,基本达到了“两教一保”的配备标准,师资短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师素质明显提高,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2021年专科以上学历的园长及专任教师占比达到87.8%,比2011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连续实施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2012—2020年累计投入43亿元,培训幼儿园教师超过243万人次,教师专业水平明显提升。

  财政投入十年增5倍,中央专项资金累计超1700亿

  2020年全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为2532亿元,比2011年的416亿元增长5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从2011年的2.2%提高到2020年的5.9%。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十年累计投入超过1700亿元,有效拉动了地方财政投入的快速增长,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成本分担机制基本建立,各省均出台了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并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标准;同时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和办园成本等因素,动态调整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确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最高收费限价,有效保障幼儿园正常运行。资助制度不断完善,2012—2021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752亿元,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6232万人次,有效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公平享有学前教育的权利。

  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学前教育立法已进起草阶段

  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园”,学前教育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十年来,管理制度基本健全,先后修订出台《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建设标准》《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规范性文件,为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督导评估深入实施,印发《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全面实施了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和县域普及普惠认定工作,建立了督导问责机制,有效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立法稳步推进,在全面总结十年来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起草了学前教育法草案,推动学前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

  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精神,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健康中国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要求,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一批有条件的学校建成全国健康学校,大幅提高学校立德树人质量和健康促进水平,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提升学校卫生健康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通知》从基础条件、学校治理能力、教育教学、健康促进等4方面明确了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基本条件,并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学校健康治理体系、提升全体学生健康素养、完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健康监测评价机制、增强校园健康服务能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环境等7项建设目标任务。

  《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从实际出发,遴选推荐一批符合全国健康学校建设条件的学校,经教育部确认、公布名单,经两年建设验收合格后认定为全国健康学校。具体实施步骤包括遴选申报阶段(2022年4月)、条件审核阶段(2022年5月—6月)、自主创建阶段(2022年7月—2024年7月)和验收认定阶段(2024年8月—12月)。

  《通知》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实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作为推进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支持学校创新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对健康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为健康学校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要组建健康学校建设专家指导组,统筹建设优质健康教育资源。要结合实际推进健康学校建设,鼓励探索创新。

  中考 | 多地因防疫需要取消体育中考 部分地方直接满分计入成绩

  因为疫情原因,多地体育中考不得不延期或作出调整,最新消息来自天津市。

  4月23日,“天津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援引自天津市教育部门消息,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市教育两委全面分析研判、审慎研究,为保持中考的严肃性、完整性,确保中考的公平、公开、公正,切实提升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考虑到天气及学生身体状况等因素,将2022年中考体育统一测试方案进行调整。

  天津市的调整方案包括:必测项800米跑(女)/1000米跑(男)免试,以满分计入总成绩;选测项一按原定方式和标准进行现场测试。统一测试于5月完成,由各区根据本区实际情况确定全区具体统一集中测试时间,指定集中考点,采用测试仪器施测,由市教育招生考试院组织实施。

  相比较天津将长跑免试的做法,安徽芜湖则直接取消了市区初中的体育中考。

  此前一天(22日),安徽芜湖市教育局发布了《关于取消2022年芜湖市区初中学业水平体育与健康学科考试的通告》。通告明确,鉴于芜湖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为切实控制学生线下大规模聚集性活动,保障广大师生健康安全,经芜湖市招委会研究决定,取消2022年芜湖市区初中学业水平体育与健康学科考试,相应成绩按满分(60分)计入学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总分。

  不过,芜湖市上述通告指出,无为市、南陵县、繁昌区、湾沚区中考体育考试是否取消,由各县市区招生委员会根据实际,自主确定并发布。

  因为疫情原因取消体育中考的还有防疫形势严峻的吉林省。

  4月14日,吉林省教育厅发布消息:为确保疫情防控形势下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切实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负担、保障教育考试的公平,经报请吉林省委、省政府同意,吉林省教育厅对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关工作安排做出调整。

  吉林省的调整安排之一就是取消2022年初三年级中考体育现场考试,由各地自行制定计入学业水平考试总分的体育考试框架及分值办法。

  已在全省层面下发文件取消今年体育中考的还有山西省。

  4月18日,山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取消我省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践类操作考试的通知》,根据山西省疫情防控形势,为切实保障广大考生及考务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省招生考试委员会批准,决定取消全省今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践类操作考试,包括体育考试、理化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考试。

  直接取消今年体育中考的还有河南焦作市、河北邢台市。

  根据焦作日报消息,焦作市教育局发布通知:经市政府研究同意,2022年初中九年级中招体育考试和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取消,不再进行。成绩不计入中招总成绩。

  4月21日,邢台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取消2022年中考体育测试的通知》显示,根据当前我市疫情防控形势,经局领导班子研究,报请省教育厅批准,取消2022年中考体育测试。

  还有的地方则选择在科目、分值等方面做出调整。

  例如,福建泉州市教育局4月18日发布消息:当前中考时间迫近,泉州市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和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疫情对考生身体锻炼的影响和复学后身体恢复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决定对“体育中考”测试项目进行调整。

  经过研究,2022年泉州市“体育中考”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考试和分值不变,而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测试项目作如下调整:测试项目由原来考生在公开抽号确定的6个项目中按规则确定4项参加考试,调整为从所有6个项目中自选2项参加考试。测试项目分值仍按满分36分计入中考总分,考生自选的2个项目分值各占9分,另2项成绩按照满分18分计入学生体育考试成绩。

  河南多地取消2022年中考体育和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

  近日,河南郑州、安阳、开封、焦作等地发布通知,明确2022年中招考试取消体育和理化生实验考试。

  其中,郑州市教育局4月24日介绍,鉴于目前郑州市疫情防控的复杂形势,组织中招体育和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必然会有学生大规模聚集,根据国家、省、市各级疫情防控工作关于严格控制聚集性活动的要求,为避免造成疫情传播风险,郑州市教育局进行了综合研判,并经郑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报河南省教育厅备案,决定取消郑州市 2022 年中招体育和理化生实验操作统一考试,相应成绩不计入中招录取总成绩。

  根据此前河南中考方案,体育和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共计100分。河南中考总分数为700分,其中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物理70分、化学50分、政治70分、历史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考试30分。

  北京 | 各区义务教育入学政策陆续出台 中高考及升学安排不变

  重磅!一文汇总2022年北京市16区义务教育入学政策

  4月19日,2022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发布。今年总体政策保持稳定,坚持立足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落实首都城市规划、两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要求,遵循稳中求进总基调,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面对持续增加的学位需求,市教委指导各区妥善解决中小学学位缺口,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进一步优化入学平台,加大户籍、房产等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信息采集表所填报内容真实性的审核力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