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经讲记【连载之九】

佛在《楞严经》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怎么「离一切相」啊?在梦中境界的时候,你能不能看到做梦的那个人呢?看不到。…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佛在《楞严经》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怎么「离一切相」啊?在梦中境界的时候,你能不能看到做梦的那个人呢?看不到。你怎么也看不到,怎么也找不到,叫「离一切相」;在你梦中的一切境界是不是做梦的那个人在变现呐?这叫「即一切法」。诸佛出世就是为了讲这个道理,把万法归于一个念,把一念而遍圆于一切的万法。我们的心非常玄妙,非常不可思议,非常殊胜!可惜我们却不知道,佛出世来传这个法我们还不敢相信,不愿相信。所以说众生最大的罪过,就是不知道自己就是佛,不相信自己是佛,不知道自己这个心不可思议的自在和它的伟大妙用,却执着于一点点小得可怜的人天福报,不肯放下。

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就是一个人,就是一个念。这是佛法的命脉,这是佛法的根本。而唯识认为,每一个人将来都是一尊佛。究竟来讲,这属于菩提邪;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非常顽固,很难改变。因为这种观点致使我们凡夫的习气污染甚重。我们现在总认为,你、我、他、猫、狗、牛、马等每一个众生,将来都要成为一尊佛。错误啊!但是并没有大错,因为一多无碍,不二法门啊!它本来就是个无量,所以错只错了一半。

讲到底,每个众生将来都要成佛。你在众生位成就了这个圆满佛的时候,你当下即已归入大光明藏。那大光明藏中已经成就的那些古佛,这个时候通通都是一尊佛。当我们究竟成佛的时候,你当下即是证道位的阿弥陀佛、证道位的释迦牟尼佛、证道位的威音王佛。你这个时候再出世,叫你一声威音王佛也是对的;叫你一声释迦牟尼佛也是对的;叫你一声阿弥陀佛还是对的。

这是用分别法来讲啊,是在证道位。如果在见道位,在我们现在的本体,我们当下是不是释迦牟尼呀?(是),但你不是证道位的释迦牟尼,因为妙用还没有现前。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你现在都是释迦牟尼,都是阿弥陀佛。我们见道的当下就知道,我们现在就是唐朝人,我们现在就是秦朝人,就是三皇五帝时代的人,就是大通智胜佛、日月灯明佛、威音王佛,哪一个时代不是我?!从无始一直到现在就是一个我。这是打比喻。

十方三世就是一个真人、一个念而已,就是这一个念千变万化。所以无量劫以来,什么东西我们没有变现过啊?可是我们的念从来没有生,从来没有灭;而且张三的那个念,李四的那个念,王五的那个念就是一个念。一个念显现出无量的念,显现出无量的相。我们这个心呢,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一粒微尘把它化成万分之一,万万分之一,万万万分之一,你能不能把它化尽呐?不能。

想想我们现在可怜呐!这样一尊伟大的佛,伟大的心,我们却把它执著在这么一副皮肉上,放不下,由此而失去了无比的智慧与神通法力。修行非常容易啊,当下放下当下得,放下多少得多少,你只要按照这个方向往前走。那个电影上是怎么唱的?「往前走,莫回头。」你不回头,越来越自在。好好把这个道理观照,观照到你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你会高呼万岁:「我解脱了,我成就啦!」不需要求神拜佛,不需要包红包走后门,自己求自己即可。

此即「不增不减」。每当作如是观照,我们就要想一想:我平时最讨厌最轻慢的那些人,他是谁?你马上就会生起慈悲心,生起平等心,生起柔软之心;但是对坏人、对恶人生慈悲心,你不可以去与他同流合污——而老师和同修之间对那些恶人坏人采取极大地忍耐来包容,来给出路,你不可以把这视为同流合污。

传统的佛法要像佛当年一样,对一切人来者不拒。佛陀收留了一些强盗土匪,好多次差一点把命都送在他们手里,甚至有些外道邪门多次诽谤自己的声誉。以佛的智慧他完全知道这些歪门邪道到底是来干什么,他就是来算计僧团,算计佛,佛都没有拒绝;现在我们也一样,他就是来破坏道场,我们也让他来,等他破坏了以后再说,是不是啊?他即使来破坏道场,他也成就了。「如来藏」的种子一旦入心,就得菩提不退。他破坏道场,因此要下无间地狱,早出地狱早解脱,与佛法结恶缘也能得度。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讲到一位跋陀婆罗菩萨,还有尼思佛等五百比丘、比丘尼等等等等——就是因为诽谤正法而下地狱,他们因为与佛法结了恶缘,但也因此种下菩提种子,在一定的时空点呢,他们仍然能够入正法成就。将来弥勒菩萨龙华三会第三会——前两会暂且不谈——第三会就是在释迦牟尼佛法中,凡是有过一念善根者,皆能得度。所以我们会接纳那些歪门邪道,强盗土匪;他再怎么样,到这里来总要种下一念善根,再迟也不会超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他就能得度。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前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后面讲「空中无色」,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是不是讲「空不是色」?这就带有无分别不妨分别。

空中无色:那么空中有没有那个色性呀?就是说空中无色,没有色相,色相是以无形无相真实存在的那种性具功德而存在于真空,这都是方便说。什么叫存在于真空?它就是真空啊!这里没有更好的语言来表达,是用分别法来帮助我们观照三个如来藏。

「空中无色」也可解释为「离一切相」,你想把真心的这个相找出来,你是徒劳。如果讲我们的真心是一个人相,那其它鬼相、牛相、马相是不是我?所以你不能讲真心就是人相,但是你还不能讲他不是一个人相,否则我是一个什么东西呀?我们常把真心本来面目空如来藏说为无形无相啊,不生不灭啊,如如不动等等。那么在《楞严经》归结为,色也好,相也好,都是真真如性。这个真真如性,包括原来那个「真如」是真,有形有相的万法也是真。通教、别教叫「真」,叫「真如」;圆教叫「真真如」。有人讲真佛无相,有人讲真佛就是「白毫宛转五须弥」,这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错解佛法。佛当初讲这些法是作为一个桥梁来引导、过渡,最后归结到真真如性;而后人呢,执著这个桥梁就是佛土,误解佛的良苦用心。我们不能把局部的真理当成全面的真理,否则就变成了邪法。只要不懂《法华经》《楞严经》,就不得究竟,你怎么样讲,怎么样想,怎么样修,都不能成就。

「空中无色」:这里的「空」是「真空」,不是虚空;因为虚空讲到底是「色」。那么这在前七方便里,通教和别教强调:非要破相归空,他的「空中无色」包括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统统判为无明相。那么见到真空之性的人,在禅宗说为「虚空爆炸」——因为在见真空之性之前,虚空是最后的一道屏障。虚空爆炸就破除了一分灭相无明。对于圆顿大法,如果要证到明心见性,不需要虚空爆炸,乃至不需要破任何色相。我们从任何一个色相都可以当下明心见性。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71。

那「是故空中无色」是总讲,后面的「无受想行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别讲,是不是?先把总讲明白了,由此奠定我们的信心。「是故空中无色」,实际上包含下面的什么「无明、无明尽、苦集灭道」,是不是统统都是色法啊?广义的色法,从虚空世界、山河大地到受想行识,都是色法,是不是呀?狭义的色法呢,一般是表无情。

下面我们再从狭义的方面来具体理解。

无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在前面讲「五蕴」的时候,已经作了解释。真心之中没有一个念,没有一个念就没有受,没有受你能不能想起来呀?不能想起来,那第七识有没有作用啊?它传什么?它运什么?它搬什么?没有第七识在搬运,有没有第八识啊?都没有。一破一切破。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里是讲:无眼识界,无耳识界,无鼻识界,无舌识界,无身识界,无意识界。为了简明扼要,提炼为「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十八界,详细说来,佛在《楞严经》讲了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四科。「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十二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V六识这十八个内容;又讲了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大。

在《楞严经》里,佛从四科、七大来一步一步帮助我们会相归性,归入「如来藏妙真如性」。它那个归性当下就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性x真空,性空真X。X表无量。《楞严经》上讲性啊、真啊,就是《心经》上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所以《楞严经》更加着重权实并重,开权显实,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帮助众生开智慧;《心经》呢,它是对《法华经》《楞严经》等三藏十二部经高度地概括——所以它开头炮就是圆顿大法,然后给大家一点一点地回味。

那么大根机之人,在前面几句话即已成就,为什么?明白了经题的每一个字你都能成就。一点泥巴瓦块,都能叫你当下成就;风云雨雾,树木花草,万法无非广长舌,只看你懂不懂。现代人心地很浮躁,急功近利,他就是要你三言两语,把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讲清楚。现在是竞争的社会呀,佛法是不是也在竞争啊?要抢时间,要争速度。传大法就是当下成就,这叫「花开莲现」。

讲六根,那我们怎么长出了眼睛?长出了耳朵?首先明白眼睛这个肉团是不是坚固的色法呀?在《楞严经》讲:一念坚固妄想而有色法,这叫「浮尘根」;那么眼睛能看,这就涉及到眼的「胜义根」,它也是尘法。但是这个「胜义根」呢,一般开天眼才能看到。

而「胜义根」又是怎么形成的?就是由我们的第七识心与这个外尘作用与反作用,怎么作用与反作用呢?外边的光是不是也是由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心里变现出来的光使得我们的第七识一会儿明,一会儿暗,是不是作用与反作用?然后明暗二尘粘湛发妄而有我们眼睛的这个「胜义根」,进而就有「浮尘根」这个肉团眼球,明暗二尘是指光,湛是指第七识湛然之体。这个「浮尘根」眼球像葡萄一样,里面的「胜义根」,它有感受和辨别的能力。

那么眼根的来龙去脉我们大概知道了,耳根是不是也好理解呀?「浮尘根」里面还有「胜义根」。没有「胜义根」就没有「浮尘根」;「浮尘根」是在「胜义根」的基础上发展和壮大。那么有了这种「胜义根」,注意,我们的心一动是不是就有风啊?有风是不是就有声音啊?这个声音有动有静,反复地作用与反作用,就形成了耳根「胜义根」的这种反射能力,所以耳朵的「胜义根」和「浮尘根」,是不是都产生了呀?

由此类推,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一样的道理。要详细明白这个道理,需要进一步深入《楞严经》。真正来讲,我们生生世世,有时是个人肉团,有时是牛肉团,有时候是狗肉团,是不是?是不是都是由这六根这么产生的?

那么「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呢,在《楞严经》不叫六根,叫「六入」。怎么叫「六入」呢?它有双重性,既可以进入「色、声、香、味、触、法」这外尘境界攀缘,也可以回光返照进入第七识、第八识,修清净心;破除见思烦恼、尘沙烦恼以及无明微细烦恼。它可以向外出,也可以向内入,六根即「六入」,都是归结到第七识,第七识在《楞严经》三细里叫「转相」。它既能转凡为圣,又能转圣为凡;既能转识成智,又能转智成识。圣与凡是一念迷悟;悟了当下即是佛,迷了当下即是凡夫。关键在于这六根,你要把持好,看你往哪个方向转。

「色」:《楞严经》里的解释非常详细,但讲起来要一个礼拜;我在讲《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的时候,从地水火风四个不同的角度作了解释,而且只用十几分钟把它的来龙去脉讲个明白——所以我们要非常非常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中讲这个地、水、火、风它的来龙去脉,是在第四关,叫「心现识变」。你把它看明白,对于《心经》这一段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能明了。

十法界无量万法,归纳起来这个外尘之法,不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如果广义而言,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一个色法;什么眼识界,耳识界等,六种意识界无非是一个色法;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无非是一个色法。佛为了教化众生,广义讲完,还要讲狭义;那狭义来讲呢,这个色法一般地是指固体物。

「声」:比如声尘有种振动,这个振动之相眼睛看不到,但耳朵能听到,是不是?色法呢,眼睛能看到,它局限于明和暗;这个声法呢,局限于动与静。注意,我现在敲桌子,大家能不能听到声音呢?那么我现在不敲,你们能不能听到声音啊?你们讲「能与不能」,正好就讲对了。讲不能,你不能听到动音;讲能呢,他能听到静音。静音也是一种声音。我们往往认为,有振动就有声音,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其实啊,大音希声,真正的大音你反而听不到。好好往这方面悟啊!

如果讲第一义谛法,声音就是我们的自性随缘显现。简单说,一切的十法界万法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这个茶杯在不在动啊?它一定在动。比如说在一百年以后,这个茶杯要烂成一堆铁粉,那它是一百年以后突然一下就烂了?还是每年、每月、每天、每分、每秒、每十分之一秒、每万分之一秒都在烂啊?它每万万分之一秒都在风化,那么一烂是不是在动啊?动有没有声音啊?一定有声音。那为什么我们听不到啊?因为我们烦恼习气重,心不专一,大家明白吗?当我们心很清净的时候,连茶杯波动的声音你都听到。

在现量境界,我们可以跟一切的万法进行语言沟通。《阿弥陀经》讲了诸佛广长舌,这就是妙音说法。每一法都与佛一样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只是由于相互之间这种我执和烦恼习气的束缚,不能现前而已。那么当佛菩萨在现量境界,他能听得懂万法之语言,这是众生法妙,这是心法之妙。

「香」:是对鼻根而言,指气味。那香臭是不是都是香味啊?(是)。那在没有任何味道刺激的时候,有没有香啊?也有香,知道吗?那是无香之香,这也要用智慧来观照。

「味」:是舌头尝东西得到的感觉。酸甜苦辣都是味。那么没有酸甜苦辣的时候有没有味呀?也有味。那个味叫什么味呀?叫恬淡之味。

「触」:比如说身体碰到这个玻璃台板,感到这个台板光滑的、凉凉的,合在一起是不是触啊?那么离开玻璃台板的时候,有没有触啊?有,也有触;那叫离触。如果感觉不到的话,你怎么知道它是离了?也是触啊。佛法一点一滴都在帮我们开智慧。

「法」:这里特指「法尘」。这是指因时过境迁而留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象和记忆。比如眼睛看到的感觉,耳朵听到的感觉,留在我们心中的记忆,在佛法里叫「法尘影事」。举个例子,我吃了一个苹果,心里是不是有苹果很甜的这个味道啊?这叫味尘。当吃完以后,你在记忆里还有没有苹果这个样子?有,有没有苹果很甜这种感觉?有,这叫「法尘」。

那么我们再看,在六根、六尘没有出现之前,在我们的心中有没有任何的痕迹啊?没有。所以叫「空中无色,无色声香味触法」,乃至无六种意识心。虽然没有这种形相,这万法之本性在不在啊?既然是在,它没有任何形相跟有形相有没有区别啊?所以又回到《心经》的开头「色不异空」,虽然「空中无色」,但是「空即是色」,明白这个道理吗?

比如说孙悟空摇身一变,变成了茶杯,虽然茶杯里没有孙悟空这个相,但茶杯就是孙悟空。那孙悟空为什么要变成一个猴相啊?他变成这个茶杯相,行不行?都行的,这是心的本能。要注意,在讲小法的时候不失时机回到大法来。那么至于后面的六种意识心。眼对光产生眼识界;鼻对香产生鼻识界;意对法产生意识界……这是不是六种意识心呐?是不是十八界啊?六种意识心关键在于这个意识界;前面的五种俱生意识也叫意识,它是由根对尘而产生。那么由根对尘要注意,在没有根没有尘的时候,你能不能显现出有形有相的这个意识心呐?不能。虽然不能显现出意识心,在没有根没有尘的时候,这六种意识心在不在我们心里?一定是存在。不管你有没有眼根,有没有色尘,它都存在。它是借助于六根对六尘这种因缘而显现出这种意识心。

比如说我们看到灯光:「哎呀,这个灯光真亮啊」,哎-呀-这-个-灯-光-真-亮-啊,九个字,是不是?那在没有眼根和灯的时候,这九个字在不在啊?(在)。你可不能以为是六根对六尘产生了这六种意识心,这就是小乘因缘法。按照小乘因缘法修行,我们可以证阿罗汉果位,可以超六道轮回,但是你不能明心见性。所以到了大乘法:「哎呀,这个灯光真亮啊!」我跟你们讲,它不是眼根对灯光产生的,明白吗?它在心里本来就有。真实讲来,它是随缘而显现。这叫不叫破因缘法啊?不叫。它不是由眼根对灯光产生,亦非不由眼根对灯光产生,这就圆满了。这叫「非因缘非不因缘」。

《楞严经》这个法讲得很正确,但是讲得太高度概括,我们不容易理解。它是讲非因缘非不因缘,破因缘之相,不破因缘之性,不舍因缘之用。一般的人认为非因缘就是破了因缘法,错了——你破除了因缘法等于是断灭空。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一定要随因缘而显现。你们要把握我的一个口头禅,我问「是不是」,你讲「是不是」就对;你讲「是」也是错的,你讲「不是」也是错,你应该「是不是」,这就是破因缘法,也是也不是。这就是口头禅,这就是真理。

好,把这个六根、六尘明白了以后,我们对后面的六界就懂了。

「眼识界」:眼根对色尘,产生了感受,这叫眼识界;那么当感觉了以后,进一步地判别——哦,这尊佛像是金色,这是释迦牟尼佛像,这个时候进行了第二念分别,就已经由意根产生了分别,就产生了眼意识界。即使时间过去、环境改变,他头脑里是不是有了这个佛像的概念啊?这叫意识心,叫「意识界」。以此类推,眼界,眼识界,眼意识界……嘴里吃了一块糖果,当下有了感觉,还没有什么甜苦之分,当感觉到——哦,这是甜味,不是辣味——这就已经变成了意识界。仅仅感觉到有东西了叫「舌识界」;然后呢,「耳识界」,「鼻识界」,能不能以此类推呀?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能够做到在修行的过程中,没有了五蕴,没有了在六根、六尘、六识这种种的分别,你证到通教菩萨禅宗境界,叫破有归空,见到了空性。这个时候叫「虚空爆炸」——什么东西都没有了,但是你知道自己在修行,这个念提起。如果不知道自己在修行的话,叫无想定。这里很关键,很难把持。

现在有一位同修在修什么禅宗,证到自己体温可以提高到41度,这个时候来讲,仍然在观世音菩萨那个破六关的第一关里,在动相里执着,修这种法很危险。体温到41度,是不是还有受啊?那你空了没有啊?你修那些东西干什么呀?你不知道要修几百千万亿年才能证到一分空性。而我们听经闻法,是一下见到空性与不空性——在圆顿大法见道位的功夫,可以视同证道位的功夫。为什么?圆顿大法在见道位见到的真如本性与在证道位证到的真如本性无二无别。

我前面还讲了:你现在明白了万法都是一念变现的,等到了中阴身期间肉团身这个无明壳解体,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妄识销毁,你到时候当家做主的是第七识,所有功德当下现前,你会——啊呀,师父当时讲的万法唯心所变,果真就是啊!当下是不是就证道啊?那到底是在中阴身证道了,还是在明白的当下就证道了?

其实我们当下往生极乐世界,是没有中阴身的。你是成佛以后到极乐世界去,而不是到极乐世界去成佛,明白吗?不成佛,你不能过去。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规定的:成佛、成菩萨、成阿罗汉,都是在人道修成了以后再到佛土——而不是到佛土了以后才成佛。成佛以后叫「有余依涅槃」,还余了这个肉团身在这里。

我们不是常讲六种震动吗?那么还有个三返震动,六种震动就是讲我们听经闻法中,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发生震动;你可不要理解为天摇地动。地,就是表我们的无明心地,这个地是动的。什么叫三返震动呢?六根第一次动叫「动」,六根动了以后你对六尘的看法是不是改变了?这就叫什么动啊?这是第二次动,叫「遍动」。你反反复复地动啊,遍动啊,你这个六种意识心即已转识成智,这是第三动,叫「等遍动」。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里呢,我们不妨把它看为是对中下等根机的人说法——佛讲任何法都是观机逗教。圆顿大法非空非有,对空说非空,对有说非有。你稍微用智慧来想一想,既然空中无色,那么现在讲空中无色的人是什么东西啊?他不就是色吗?叫对色说非色。

这个「色」当下就是「空」,是不是又回到《心经》那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啊?有没有矛盾啊?没有的。这才是圆融、圆通、圆满,不懂「一心三藏」的人,讲不出这种境界。就知道:「啊,真佛无相」——无相?那你是什么东西?那同样的,「无眼界、无意识界」是不是当下就是眼界啊?当下就是意识界啊?如来藏中谁不是谁啊?眼界是不是耳界?耳界是不是鼻界啊?没有哪一界不是哪一界啊!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无无明:这句话也真是给玄奘大师想绝了!他讲这三个字,叫我就要费老半天给你们解释。这句话讲全了:无无明,无行,无识,无名色,无六入,无触,无受……实际就讲十二因缘,是不是?然后还有讲无什么什么,无老死尽……也就是讲,我们真心中啊,本来就没有十二因缘这个东西,十二因缘都是妄想打出来的。我们仍然先用小法作一个说明。首先理解这十二因缘是怎么回事。

所谓「十二因缘法」,也就是把三世因果报应分为十二个方面、三个阶段来说明众生六道轮回的来龙去脉,也是对「苦、集、灭、道」的细说、深说。

无明缘行:这里是讲小乘法,不能按照《楞严经》深说「三细无明」,「生相无明」。在这里的「无明」已经进入枝末无明,也就是「发业无明」,或「造业无明」。在造业之前就存在于我们心中的那些很粗糙的「无明妄想」,由它作为这「十二因缘」的灵魂,它始终起指导支配作用。它是「等流果、异熟果」。怎么个「等流果、异熟果」呢?在过去世中造的业等量流传到今生今世来受报。有些人他不理解:我一生从未作恶,怎么受恶报呢?这是「隔世而报」,都是你自己造的因,自作自受。这个相当于「集谛」,是受苦之因。「缘行」:因为无明而形成了我们的造业。也可以解释为「行缘于无明」,「行」就是我们所做种种善恶无计。「无计」,有些业非善非恶,属于中性。比如走路,也是一种业,也要受报。我们生生世世也都有「善恶无计之业」。这个「行」属于「集谛」,是来世受身之因。

行缘识:「识」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生生世世轮回受生的种子仓库。也就是说我们造的业,全部保存在阿赖耶识里。造业包括身、口、意三业,这三业由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打妄想,打妄想就造意业,开口讲话造口业,动手动脚行持造身业。所以这个行啊,这个业啊,就包含了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不出这十八界。造十八界之业,保存到阿赖耶识里,怎么样保存过去的?就是通过我们的第七识。第七识是六根之总根,它把这个业输送到阿赖耶识里去。

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从第二义谛最直观、最当下的着眼点,我们来观照。许多众生听佛讲一遍十二因缘法,听佛讲一遍苦、集、灭、道,站在那里无修无证,他也能证四果罗汉,也能证辟支佛果位72。无论大乘法、小乘法,只看你会不会用心。这个法是不是讲得很朴实啊?就是讲我们生活中的法——你脑袋怎么样想问题,你眼睛怎么样看东西,耳朵怎么样听,嘴巴怎么样讲,身体怎么样行,一点一滴,善善恶恶,真真假假,全部都给你保存在阿赖耶识中,就跟这个光碟一样,是不是啊?你怎么样讲,怎么样做,这个光碟给你刻录下来了。所以我们要好自为之啊!

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有两位护法神时刻监督:一个叫同生,一个叫同死。你一切的言行举止、思想念头,都给记录在案。在冥冥之中,我们受诸佛菩萨、诸天护法神明的监督。

所有的万法都共一个「阿赖耶识」,共一个种子仓库。不管来世做什么,都离不开「阿赖耶识」这个仓库。决定你来生来世怎样受报的,是在你这个时空点活动力最强、对你影响最深、你最执著的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呢,就是根据你各个方面种种的习气汇合起来的情况——你是贪、嗔、痴、慢、疑,还是慈悲、忍辱、行善、积德,正反各方面的这些最现行、执着最深的善恶和无计,来给你算总账。来世不管是在天、在人、在鬼、在畜,它总同时有善报和恶报。

印广法师 主讲

佛历二五五四年·慈航净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