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宣讲:从 “理论灌输” 到 “沉浸式对话” 的创新实践
太原理工大学 “延之有理” 实践队在张华、赵靖、王昱茏等人的带领下深耕校园阵地,针对不同学龄段设计差异化宣讲方案,让延安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在宜川县中学,张华策划 “文艺 + 故事” 模式流动课堂,赵靖带领团队成员进行陕北民歌演唱,王昱茏负责红色故事绘本的视觉设计,组织场景体验环节,通过多形式将经典文本转化为可感知的场景体验。针对大学生群体,团队由陈逸飞牵头开展 “理论 + 研讨” 深度课程,张华引导红色基因与科技创新融合路径的探讨,赵靖负责课程框架搭建。在太原理工大学,王昱茏发起 “红色微剧场” 活动,与团队成员共同将革命历史转化为青春表达,陈逸飞负责剧本创作,张华把控内容方向,赵靖协调舞台呈现,让延安精神在校园中焕发新生机。
二、社区浸润:构建“老带新、新促老”的代际传承网络
团队将社区作为红色文化渗透的重要战场,在太原、晋中等地打造“红色文化驿站”,通过 “邻里红色微课堂”等载体,推动延安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在下元街道气化街社区,团队邀请老党员讲述三线建设故事,结合社区环境整治开展 “自力更生”实践活动。针对特殊群体,团队推出“口述历史采集”等服务。在晋中市博物馆,团队协助开发“延安精神与晋中红色资源”专题展览,通过文物讲解与晋剧唱段展演,实现地方文化与革命精神的谱系联结。
图1 社区红色文化讲座
三、跨区域联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践矩阵
团队以延安革命旧址为核心,辐射山西、陕西等地多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重走长征路”等实地研学活动。在杨家岭革命旧址,队员与延安职院附中学生共同诵读《为人民服务》,通过情景模拟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学生们亲身体验纺车纺织、开垦荒地,累计收集革命文物故事30余篇,形成《延安精神当代价值调研报告》。为扩大传播半径,团队发起“红色教育协作网络”,与河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宣讲,覆盖全国 4 省 20 余所学校。2024 年暑期 “三下乡” 活动中,团队足迹遍及七大会址、枣园等革命圣地,通过线上直播大批观众观看,相关话题登上校园热搜榜。
图2 团队研学——延安革命纪念馆
从校园到社区,从本土到跨区域,“延之有理”实践队以青年视角重构红色叙事,用“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播”的方式,让延安精神从历史课本走向现实生活,成为照亮青春成长的精神火炬。
(作者:郝宇晔)
(团队成员:张华、赵靖、郝宇晔、王昱茏、陈逸飞、谢丹瑾、高宜澜、徐宏帆、乔凯祥、李青)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