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工地:阳光学子深入建瓯古建修复一线,拜师工匠锤炼木构技艺

在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建瓯古城,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教学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建瓯古城,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教学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阳光学院智能建造学院木构学堂的学子们走出传统课堂,深入建瓯古建筑修复的一线工地,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技艺传承之旅。他们以管葡徐廷贵民居为实践基地,拜传统工匠为师,同时与中建工程师并肩协作,在古建筑的梁柱之间锤炼精湛的木构技艺,续写传统建筑文化的崭新篇章。

  实践教学新路径:课堂搬进建筑工地

  智能建造学院一直致力于探索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此次将课堂直接设在管葡徐廷贵民居的修复现场,是实践教学理念的又一次大胆突破。这座民居作为建瓯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如同凝固的历史,见证了岁月的变迁。然而,岁月的洗礼也给这栋建筑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学院与当地的古建筑修复团队以及中建旗下专业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们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在这里,没有了传统教室的课桌椅,取而代之的是古建筑的木梁、榫卯结构和各种传统工具;没有了多媒体课件,却有了真实的建筑案例和亟待解决的修复难题。这样的教学场景转变,让学生们得以在最贴近实际的环境中学习,真正实现了 “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双重导师引领:传统工匠与中建工程师的智慧传承

  匠心传承:传统工匠言传身教

  传统工匠们,作为古建筑修复领域的 “活化石”,身上承载着数百年传承下来的手艺与智慧。他们手中粗糙的老茧,见证了无数古建筑的重生;眼中专注的光芒,传递着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热爱。智能建造学院木构学堂学子们有幸得到这些工匠师傅的悉心指导,从最基础的木材选材开始学起。

  在管葡徐廷贵民居的修复现场,工匠师傅们详细讲解如何辨别不同木材的纹理、质地和特性,因为这对于后续的木构修复至关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们亲自上手,学习使用传统的锯、刨、凿等工具,感受着每一刀、每一凿在木材上留下的痕迹,体会着传统工艺的精细与严谨。当进行到关键的榫卯结构制作环节时,工匠师傅们更是手把手地纠正学生的每一个动作,从榫头的削制角度,到卯眼的大小、深浅把控,都严格遵循古法技艺标准,力求让学生们掌握最地道的传统木工技艺。

  科技赋能:中建海峡装饰公司建瓯市工程师的专业助力

  与此同时,中建海峡装饰公司建瓯市工程师们带来了现代建筑科技与管理理念的有力支持。他们凭借丰富的大型建筑项目经验,为古建筑修复注入新的活力。在对管葡徐廷贵民居的结构稳定性评估中,中建工程师运用先进的测量设备和分析软件,精准地测算出建筑主体的受力情况,为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例如,对于一些受损严重的木构架,工程师们运用现代力学原理,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如何在保留原有结构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固。他们还会分享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进度安排等知识,引导学生们树立严谨、高效的工作意识。在这样的双重导师引领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精湛的传统技艺,还掌握了现代工程技和管理方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实践收获:从青涩学子到古建修复新力军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地实践,智能建造学院木构学堂学子们在修复管葡徐廷贵民居的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成长蜕变。最初,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古建筑结构时,常常感到手足无措,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巨大鸿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但在工匠师傅和工程师们的耐心指导下,他们逐渐克服困难。

  如今,学生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传统工具进行基本的木工操作,参与完成了部分古建筑构件的修复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实践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在修复现场,学生们分成小组,共同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从木材的搬运、加工,到榫卯结构的组装,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面对工地上的高温、蚊虫叮咬等艰苦条件,他们咬牙坚持,深刻体会到古建筑修复工作的不易。

  此次深入建瓯古建修复一线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智能建造学院木构学堂实践教学特色的一次生动展现。它让学生们真正走进了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地带,在与传统工匠和中建工程师的交流学习中,传承了技艺,拓宽了视野,为未来成为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素养的复合型建筑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相信在未来,这些阳光学子们将带着在实践中汲取的养分,为古建筑保护修复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在建筑文化的传承之路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撰稿人:陈伟妹 李奇 王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