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骄阳似火,田间地头跃动青春身影。玉米叶如锯齿般划过手臂,留下道道红痕;汗水浸透的衣衫贴在后背,蒸腾出咸涩的雾气。7月2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星火传馨,心聆共鸣”暑期社会实践队17名师生走进吉州区云栖共田农场,正以最原始的姿态与土地对话——他们弓腰、拧穗、搬运,以行动诠释青年担当,在阡陌纵横间留下奋斗的足迹,在这场烈日“烤验”,让青春在泥土与汗水的交织中,完成了从稚嫩到坚韧的拔节。
烈日下的劳作:指尖与玉米的较量
下午五点,太阳正毒。实践队队员们戴着草帽、套着冰袖,在当地村委的指导下开始采摘。“摘玉米要快准稳,手指捏住穗柄,轻轻一拧就下来。”当地村委边说边示范,队员们学得认真,可实际操作时却状况百出:有用力过猛连秆拔起,有没辨熟度摘下生穗,还有被玉米叶划破手臂,被玉米地缠绕的荆棘划破手臂。但没人喊苦喊累,反而互相打趣:“我这根玉米比脸还大!”“看我的‘黄金战利品’!”队员们在玉米地里来回穿梭,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透了衣衫。
(图示为队员们在玉米地辛勤劳作)
田埂上的思辨:青春遇见土地的命题
“这些玉米卖得上价吗?”“现在种地最缺啥?”来回路上,队员们围在当地村委身边,七嘴八舌地问起来。当地村委在太阳下眯着眼说:“甘肃的玉米搁着江西种上了,甜度高,但也硬,要靠高压锅压,当地很少收这个的。”队员们一边嘴里嚼着鲜甜的玉米粒,一边想着“把玉米包装做成‘吉州限定款’,再印上农场故事,年轻人说不定愿意买单!”当地村委,听着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嘴角渐渐上扬:“你们这些娃娃,把我这老脑筋都搅活喽!
(图示为队员与村民合影)
余晖中的约定:青春与乡村的约定
傍晚六点,夕阳将玉米地染成金黄。实践队队员们与农户在果实堆前拍下永恒的照片:沾满泥土的球鞋、晒得通红的脸庞、捧着玉米的灿烂笑容,镜头定格了这一刻的质朴与温暖。“今天手也是‘伤痕累累’了,但特别值!”队员小林揉搓着自己的手指笑道。临别前,当地村委看着那几个身抗玉米的队员和每一张汗水浸透的笑脸,声音有些哽咽:“国家真好,有你们在,乡村的未来差不了!
(图示为队员与当地村委合影)
玉米的清甜混着泥土的腥气在暮色里弥漫,实践队队员们的身影渐渐融入暮色。队员沉默着摩挲手掌的伤痕——那是玉米叶留下印记,是青春与土地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勋章。这片被汗水浸润的土地,它记得每一滴坠落的汗珠如何渗入根系,记得每一双稚嫩的双手如何护住新穗,更记得那些曾被质疑“吃不了苦”的年轻面孔,如何在烈日下弯成与父辈相似的弧度。更是埋下了关于乡村振兴的种子——或许某天,这些种子会破土而出,长成连接城乡的桥梁。(通讯员:谢娟、邓欣悦、韩尚可、熊玉婷)
(图示为队员们在余晖中搬运玉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