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京学子同行,绍兴枫桥铸初心—— “赤帜绍兴映初心”社会实践团携手中国人民大学开展暑期实践

火热的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教材,祖国大地是最宽广的课堂。7月27日,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赤帜绍兴映初心’暑期社会实践团携手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将理论课堂延伸至历史现场,让红色基因深深植根于青春血脉之中,以实际行动丈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温度。…

火热的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教材,祖国大地是最宽广的课堂。7月27日,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赤帜绍兴映初心’暑期社会实践团携手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将理论课堂延伸至历史现场,让红色基因深深植根于青春血脉之中,以实际行动丈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温度。

在浙东运河博物馆,实践团从“运河长卷”展厅追溯时光,聚焦航运工具演变,聆听海上丝绸之路回响;乘虚拟乌篷船,在越剧唱腔中触摸绍兴人勇立潮头的精神。南北经济的贯通与水乡文明的滋养交相辉映,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古运河的韵味相碰撞,使得这条流淌千年的浙东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学们认识到,浙东运河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流动的文化长河,启迪人与自然共生智慧,传统文化遗产在当代仍鲜活,承载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

走进鲁迅故居,青石板路如时光纽带,百草园草木葱郁,似有少年鲁迅嬉戏身影;三味书屋书案古朴,学子诵读回声萦绕。故居内家具、手稿与照片,诉说着鲁迅先生从绍兴少年到民族脊梁的历程。鲁迅笔下故乡场景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品格交织,深刻印在师生们的心中,激励同学们以奋斗书写无愧于的新篇章。宋怡阳同学由衷感慨:"站在先生生活过的地方,仿佛触摸到了民族精神的脉搏。我们不仅要读懂鲁迅的文字,更要传承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担当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活动中,两校师生围绕“文化遗产保护”“红色教育创新”进行交流,结合浙东运河治理智慧与鲁迅精神时代价值,探讨青年如何以实践赓续文化血脉。

7月28日,两校实践团的思政课堂在诸暨枫桥继续。走进枫桥经验陈列馆,老照片定格半个多世纪前的治理场景,档案记录“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最初实践,实物诉说“枫桥经验”从诞生到推广的历程。在“矛盾化解”展区,成员驻足于还原60年代村干部调解纠纷的场景模型前,听“发动群众就地解决矛盾”的案例;在“时代新篇”展厅,通过互动屏幕了解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数字化领域的创新,体会到其是随时代发展的“活的智慧”。张静怡同学在实践笔记中写道:“时代在变,形式在变,为民初心与治理温度不变。科技改变的只是手段,那份'把居民当家人'的初心,才是基层工作永恒的温度计。”

实践团随后到浙江枫桥经验研究院,院长丁光飞以“‘枫桥经验’的历史来源和现实运用”为题进行专题讲座,结合案例剖析社会治理的逻辑,强调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是将党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三治融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并展示数字技术化解矛盾的创新做法。师生专注聆听,互动环节踊跃提问,马俊同学向丁老师请教青年大学生如何践行好枫桥经验,丁老师回答新时代枫桥经验既要“面对面”,还要“键对键”。鼓励大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枫桥经验”成为可触摸、践行的教材。

两天的行程让“枫桥经验”的丰富内涵更加明晰,它不仅是中国基层治理的典范,更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两校师生表示要将此行见闻融入学习实践,以青年视角解读治理智慧,参与社会建设。

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既是对红色基因的寻根溯源,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刻体悟。“赤帜绍兴映初心”暑期社会实践团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通过实地调研,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深化了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认识。红色文化彰显的信仰伟力与"枫桥经验"蕴含的治理智慧,生动诠释了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与实践者,青年学子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哺理论思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宋怡阳 马俊 张静怡)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