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至7月6日,皖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带队指导的水利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马鞍山市花山区花和佳苑社区,以“青春筑巢·爱驻社区”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七天的关爱老年人服务活动。这场跨越代际的温暖互动,不仅让社区老人感受到了青春力量的陪伴,更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成为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
以心暖心:在倾听与对弈中架起代际桥梁
活动首日,社区活动中心的长椅上便围坐起一圈特殊的“谈心小组”。实践团的同学们搬来小马扎,挨着满头银发的长辈们坐下,静静听着82岁的张爷爷讲年轻时在长江边防汛的故事,听76岁的李奶奶回忆社区从平房到高楼的变迁。“孩子们眼神亮,听得认真,不像家里小辈总低头看手机。”李奶奶握着学生刘同学的手笑着说。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人生经历,在青年们的追问中变得鲜活,而同学们也把大学里的新鲜事讲给老人听,一来一往间,陌生感渐渐消融。
第二天的社区棋室更是热闹非凡。65岁的社区棋王赵大爷摆开棋盘,几位同学轮番上阵挑战。“小伙子跳马太快,得防着你的炮!”赵大爷一边落子一边指点,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成了没有隔阂的交流场。输了棋的同学笑着讨教技巧,赢了棋的则不忘给长辈递上一杯热茶。这种不掺杂功利的互动,让棋室里的笑声格外真切——当00后遇上50后,棋盘成了最好的“翻译官”,把不同年代的生活印记串联成共通的温暖。
躬身力行:用汗水为社区“梳洗”,用行动传递关怀
从第三天清晨开始,社区里多了一群“红马甲”的身影。实践团分成5个小组,“承包”了2个活动场所的清洁工作。同学们拿着扫帚清扫楼道时,住在3单元的陈奶奶总在门口等着,递上自家晾好的白开水;擦拭健身器材的同学发现有些螺丝松动,特意找来工具加固,还提醒路过的老人“慢点用,刚检查过”。
“以前宣传栏上的小广告像牛皮癣,现在擦得能照见人影!”社区居民刘阿姨的话道出了变化。四天到六天,同学们的清扫范围扩展到绿化带和角落缝隙,连隐藏在灌木丛里的烟头、黏在地面的口香糖都被一一清理。汗水浸湿了T恤,却让社区的玻璃窗更亮了,活动广场的座椅更净了。有老人自发拿来毛巾给同学们擦汗,这种双向的体谅,让“服务”二字有了更厚重的分量。
实践铸魂:在服务中体悟“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
活动最后一天的总结会上,社区党委书记张丽对同学们的表现赞不绝口:“这些年轻人不仅干活踏实,还懂老人心思。有位独居老人几天没出门,是学生发现后联系了我们,这种细心比打扫卫生更可贵。”她特别提到,高校资源下沉社区,正是对“一老一小”关爱服务的有力补充。
学生代表王艾卿在发言时红了眼眶:“帮王爷爷清理阳台时,他指着一张老照片说‘这是我过世的老伴’,那一刻突然懂了,我们扫的不只是灰尘,更是老人心里的孤单。”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指导老师许老师则引导同学们思考:“当你们为老人拧紧松动的健身器材螺丝时,拧紧的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螺丝;当你们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时,听到的正是国情社情的生动教材。”
七天的实践转瞬即逝,但留在社区的洁净环境、老人记忆里的青春笑脸,以及同学们心中对“责任”二字的新理解,都成了长久的印记。这群走出校园的青年,用陪伴温暖了“银龄”岁月,用行动诠释了担当,更在基层的土壤里,让书本上的“人民至上”化作了可触可感的实践。正如一位同学在日记里写的:“三下乡不是走过场,而是让青春在需要的地方扎根——这里的每粒灰尘、每声笑,都在教我们怎样做一个真正的‘青年人’。”
(通讯员:王艾卿 俞翔)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