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学子用染绣教学传续非遗薪火

2025年7月31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黔苏薪跃 赤韵苗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一行人为传承非遗文化来到正安县土坪镇开展了非遗实践活动。…

2025年7月31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黔苏薪跃 赤韵苗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一行人为传承非遗文化来到正安县土坪镇开展了非遗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走访传承人、学习苗绣手法、创新传承形式等实际行动,近距离感受苗绣、蓝印花布等非遗的传承现状,用具体实践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走进苗绣人家,见证一针一线的坚守

 清晨,志愿者们在政府工作人员带领下,走进苗绣传承人王信梅家中。王信梅女士为实践团成员展示了倾注毕生心血的苗绣嫁衣——这件为女儿准备的结婚衣物凝聚着最美好的祝福,同时她展示的日常衣边刺绣,以细密针脚和灵动图案尽显苗绣独特韵味。

交流中,联盟村驻村干部杨树学介绍了苗绣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复杂工艺使制作周期长、售价偏高但利润微薄,难以吸引年轻人投身其中;产品设计多沿用传统样式,与现代审美衔接不足;村里缺乏系统的培训体系,老一辈的技艺面临断代风险。

图为志愿者们向土坪镇党委委员张艺波、联盟村驻村干部杨树学了解苗绣当前发展。陈鑫雨 供图

志愿者们与土坪镇党委委员张艺波、联盟村驻村干部交流时积极献策:建议销售小型手工艺品,将苗绣与香包、冰箱贴等结合,紧跟潮流;借网络平台、乡村振兴直播宣传。张艺波同志也表示:希望志愿者们能够向外界多多宣传华尔山苗绣。随后,王信梅在自家小院中手把手传授着志愿者们苗绣技艺,从穿针引线的基础手法,到十字绣的构图技巧、平针绣的走针方式,她耐心指导着志愿者们操作的每一个细节。志愿者们尽管手法生疏,却都专注投入。

图为志愿者在苗绣传承人王信梅女士的指导下学习苗绣技艺。陈鑫雨 供图

染布实践探技法,体悟工艺之精细

下午,志愿者与孩子们们围坐在一起,将洁白的棉布按照特定的手法折叠,然后用橡皮筋扎紧。随后,大家小心翼翼地将扎好的布一部分放入各色颜料中浸泡,一部分在布上点滴上色。等待片刻后,解开橡皮筋,原本平整的白布上,呈现出一幅幅独一无二的图案,有的像山间的云雾,有的像绽放的花朵,一块块扎染好的布完成了。

来自江苏南通的志愿者同学为小朋友们带来了制作蓝印花布的相关工艺。志愿者们先将设计好的模具平稳地放在白布上,指导着孩子们拿起小铲刀,将型糊粉均匀地铺在模具的空隙处,确保每一个图案细节都被覆盖。然后将布料整体浸入染料中。染色完成后,将布料晾晒至干透,再用铲刀小心地将型糊粉铲去,蓝白分明的图案便清晰地浮现出,带着浓浓的传统气息。

图为志愿者手把手带领小朋友们制作蓝印花布。陈鑫雨 供图

绣制香包融新意,助力传承之发展

下午,当染好的布料散发着淡淡的草木清香被铺开时,志愿者们拿出针线,将学到的苗绣技法运用起来,帮助孩子们在布上勾勒出心中的图案,绣上鲜艳的红色元素,寓意着热情与希望;绣上五角星,寄托着对家国的热爱。用交叉绣法封边时,大家更是格外用心,一针一线都力求整齐均匀,仿佛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使命。封边完成后,大家将早已准备好的香料放入布中,穿线封口,再挂上灵动的流苏,一个个凝聚着创意与心意的苗绣香包就完成了。

图为实践团志愿者帮助并与小朋友们一起缝制香包。陈鑫雨 供图

从走进苗绣人家感受传承的坚守,到在染布与绣制中体验创意的乐趣,志愿者们在华尔山苗族部落习得了苗绣基础技法,随后,志愿者们将染绣融合教学,指导孩子们亲身实践扎染、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一同完成苗绣香包。这些实践让志愿者们真切触摸非遗传承脉络,更借此向孩子传递非遗文化薪火,让古老非遗在代际交流里焕新,让传统技艺与青春行动共绽光彩。(通讯员 钊云瑶 任建霖 陈鑫雨 府心怡 曹玉衡 李俊鹏 彭棵 黄荣娟 曾召雪 郑棚 阮熙媛 李峻瑶 程佳欣 崔益婕 李诗婷 姚安琪 袁惠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