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青音·乡约振兴:数字科技点亮乡村文化育人新引擎

响应教育部“深化暑期社会实践”号召,青岛工学院“数智青音·乡约振兴”实践团于7月13日走进东营市史口镇生家村,正式启动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教育的专项行动。  

团队依托学校虚拟仿真实验室,将VR、AR、AIGC、数字博物馆等前沿技术转化为“带得走”的乡村课堂,已在胶州等地打造思政、自然、环保、健康等多主题数字化教学样板。凭借这一创新范式,项目于2025年一举夺得“挑战杯”省赛金奖、国创赛铜奖,赢得政府与基层的双重点赞。  

此次“三下乡”,不是简单的成果复制,而是一次面向更大田野的“技术迁移”——把实验室里的光影代码,变成乡村振兴的鲜活动能;把高校智慧,写进黄河尾闾的每一寸土地。

红色教育“活”起来:VR重现革命历史现场

在支教现场,学生们通过VR设备“穿越”到长征途中的雪山草地,感受红军战士在极端环境下的坚定信念;在遵义会议虚拟场景中,孩子们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历史细节,理解“伟大转折”背后的战略智慧。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传统红色教育的时空限制,让革命精神以可触可感的方式融入青少年成长教育。四年级的胡同学表示:“太热血了,我以后也想参军,保护祖国。”

科学视野“宽”起来:虚拟技术架起探索桥梁

切换至自然科学模块,VR眼镜变身“宇宙望远镜”与“微观探测器”。学生们“漫步”太阳系观测行星运转轨迹,“潜入”细胞内部探索生命奥秘。实践队成员同学介绍:“很多乡村孩子是第一次直观看到土星环结构,这种探索欲正是我们希望激发的科学精神。”孩子们表示:“VR眼镜太好玩了,能看到好多电影上的东西,而且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

环保与健康意识“树”起来:直观体验促进行为转变

“数智青音·乡约振兴”实践队以虚拟现实为笔,为乡土大地描绘了一幅“沉浸式环保课”。戴上头显,混浊的河流、龟裂的荒漠扑面而来,垃圾入河的连锁灾难在三五分钟内被放大到眼前——生家村的李大叔摘下设备后仍心有余悸:“以前觉得环保是城里人的事,现在才知道,随手丢的塑料袋最后会漂到家门口这条河里。”

VR的魔力同样被搬进健康课堂:心梗的窒息感、中风的眩晕感,村民们在第一视角里“亲历”急症发作,急救动作被拆解成可交互的每一步。退休老干部生大爷笑得合不拢嘴:“书本上的‘黄金四分钟’今天终于‘长’在了我手上,清楚、有趣,还忘不了!”

实践队透露,下一步将把数字技术延伸到非遗传承、农技培训等更多场景:让老手艺人“走进”虚拟工坊,把传统技艺留存在可互动的模型里;把新品种、新农机“装进”田间地头,一键切换四季轮作。团队表示,将持续以高校智力为引擎,让“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列车跑出加速度,把均衡的教育资源、可持续的数字动力送到每一座村庄,让老乡们在屏幕里看见未来,在土地上收获幸福。

编辑:田博祥、张子鑫、刘雨荷、吕源、胡冠宇

图源:何芳巧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