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青禾筑乡,鲁韵新声”实践团参观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师博物馆

为深入感悟齐鲁大地文化底蕴,汲取儒家教育智慧,传承尊师重道传统,8月19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青禾筑乡·鲁韵新声”实践团前往曲阜师范大学与中国教师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为深入感悟齐鲁大地文化底蕴,汲取儒家教育智慧,传承尊师重道传统,819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青禾筑乡·鲁韵新声”实践团前往曲阜师范大学与中国教师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观摩,让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教师职业的历史变迁与发展,沉浸式体验儒家文化的深厚积淀与齐鲁文脉的源远流长。

(一)追溯师者之源:悟教师职业萌芽

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开启了教育历史的探索之旅。讲解员首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教师职业的起源。从远古时期部落中知识经验的口口相传,到古代庠序、太学等教育机构的诞生,教师角色逐渐从兼任走向专职。成员们了解到,早期教师多由德高望重、知识渊博者担任,承担着传承文化、培育后代的重任,其起源与人类文明传承息息相关,这一过程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从萌芽之初便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探教师改革路:悟师者创新与担当

随后,实践团深入学习中国杰出教师的改革历程。从孔子的有教无类打破教育阶层限制,到近代蔡元培推行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再到当代众多教育工作者为教育公平、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懈努力,每一个重要节点都展示了杰出教师们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观看珍贵的历史文献、照片以及实物展示,成员们清晰看到不同时代教师们为推动教育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深刻领悟到教育改革发展背后教师群体的关键力量。

(三)溯教材演变:见教育理念与传播之进

教材演变也是本次参观的重要内容。从古老的竹简木牍到纸质书籍,从简单刻板的内容到如今图文并茂、融合多元学科知识且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讲解员为实践团梳理了教材发展脉络。成员们惊叹于教材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教材作为知识传播载体,始终紧密贴合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目标调整,其演变反映了教育理念的革新与知识传播方式的进步。

(四)溯近代教育:临其境感育人坚守

活动最后,实践团成员在特定展区重温近代教学场景。复原的近代教室中,摆放着古朴的桌椅、黑板以及教具,墙上张贴着当时的课程表与教育标语。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近代学生在艰苦环境中求知若渴的学习氛围,体会到近代教育工作者在有限条件下坚持育人的不易,对近代教育发展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实践团成员肃立于孔子雕塑前。这座巍然矗立的圣人像目光深邃,衣袂翩然,仿佛仍在传道授业,令人顿生敬畏。整理衣冠,端正仪态,开始学习传统拜师礼。老师示范先行:双手附心,推手微曲,缓缓躬身,行揖礼而拜。实践团同学跟随动作,一丝不苟。这一推一俯之间,并非只是形式,更是对师道尊严的切身感知,是跨越两千五百多年与先哲的诚恳对话。这场特殊的仪式,让实践团真正走近了儒家教育思想的源头,也将“为师者”的责任与崇高刻入心底。它启示着我们:唯有尊师,方能重道;唯有传承,才可创新。

此次参观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师博物馆,对“青禾筑乡,鲁韵新声”实践团而言,不仅是一次文化实践,更是一次对齐鲁教育根脉与儒家师道传统的深刻回溯。成员们通过系统了解教师职业的起源、儒师先贤的教育改革、历代教材的演变,以及近代教学风貌的重温,全方位感知了教育的历史纵深与儒家教化传统的深远影响。实践团将以此为契机制,自觉传承“尊师重教”的儒家优良传统,汲取先贤教育智慧,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弘扬齐鲁学风,以教育赋能乡土,以文脉滋养乡村,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与责任担当。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