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沾泥土探茶脉,青春足迹印青山
7月20日,团队成员来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灵峰村,期待用青春之力,助力茗播万里。团队的调研从与当地村民的访谈开始,在访谈中,剑山村的老茶农张大伯的叹息道“守着金山银山,客来却难留饭”,点破了剑山村的痛点:名茶璀璨、古宅幽深、竹海苍翠,却如同散落的珍珠,未能串成夺目项链。认识到任务的紧迫性后,21-22日,团队成员立刻开启了田野调查,在当地向导带领下,攀灵峰、访百年古茶园、踏勘茶旅路线。队员在陡峭茶径汗流浃背时惊呼:“这采茶路,本身就是‘沉浸式体验’啊!”。23日,团队队员沉浸蔓塘里自然文化村,潘氏古宅的雕梁画栋、茶叶文化馆的岁月沉香、月光竹林的婆娑清影,让团队灵感迸发——“茶、剑(山)、竹、古韵,这就是剑山独一无二的文旅DNA!”。
茶山飞出“小灵子”,文创撬动大市场
如何让剑山魅力 “看得见、带得走、记得住”?团队深挖剑山村 “白茶之乡” 的生态基因与 “禅茶一味” 的文化底蕴,亮出首张创意王牌 —— 原创 IP “茶灵子”。这个形象以灵峰山间缥缈云雾为发,缀以晶莹露珠;以鲜嫩白茶芽叶为裳,勾勒自然肌理;手持翠竹锻造的迷你小剑,既呼应 “剑山” 地名,又暗含“茶禅侠”的精神内核,整体灵动鲜活,兼具亲和力与辨识度,一经推出便瞬间俘获不同群体的心。
村民张大伯拿着 “茶灵子” 设计稿反复端详,爱不释手:“这娃娃喜庆!眉眼间透着咱茶山的灵气,印在茶罐上,不光咱大人喜欢,娃娃们都认得,以后送礼也有面子!” 这份认可,恰恰印证了 IP 设计对地域文化的精准提炼 —— 它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成为连接乡土记忆与现代审美、村民情感与游客认知的纽带。
为快速激活 IP 商业价值,团队以 “茶 + X” 共创模式为核心,仅用两周团队便完成 5 类 IP 衍生品开发:除了首批上线抖音的 “茶灵子盲盒”(内含定制茶宠、迷你茶具与白茶品鉴装,融合拆盒惊喜感与茶文化体验),还将 IP 深度植入白茶包装 —— 从便携装的铝箔袋到礼盒装的陶瓷罐,“茶灵子” 或采茶、或煮茶的动态形象与灵峰山云海、竹林元素搭配,既强化品牌辨识度,又通过包装插画传递 “灵峰山茶产自优渥生态、工艺精湛” 的核心信息,让每一份茶叶都成为可传播的 “文化载体”。
此外,团队还同步设计 “茶灵子” 表情包与动画短视频:表情包涵盖采茶、品茶、点赞等高频场景,适配社交传播;短视频以 “茶灵子” 为主角,讲述白茶从种植、采摘到制作的全过程,在 “双微一抖” 账号推送,既降低茶文化传播门槛,又为 IP 积累持续热度,真正实现 “让剑山魅力看得见(IP 视觉呈现)、带得走(衍生品与包装)、记得住(情感化形象与内容)”。
三、研学课堂开进茶园,村民手机变“新农具”
“家人们看看咱这白茶叶,芽头饱满,多鲜灵!泡在水里舒展开来,像小仙女跳舞哩!” 镜头前,首次参与直播的村民李姐虽略带羞涩,语气却难掩对家乡茶叶的自豪,而屏幕上“求链接”“想体验采茶” 的弹幕已密集刷屏,这场发生在剑山村文化礼堂的直播,正是团队 “技能下沉 + 产业赋能” 的核心战场。
为打破村民 “会种茶、不会卖茶” 的困境,团队聚焦 “数字赋能乡村”,将村民的手机变为 “新农具”:一方面开展系统性直播培训,从镜头话术、产品展示到订单处理,手把手教村民熟悉直播流程;另一方面搭建 “灵峰山茶直播间”,以茶园、古法制茶工坊为实景背景,结合 “茶灵子” IP 设计直播脚本,让村民用质朴的语言讲述白茶故事——如李姐般的村民,从 “面对镜头紧张” 到 “熟练介绍茶叶品质”,不仅实现个人增收(首场直播带动白茶销售额超 2 万元),更让剑山村白茶跳出 “产地直销” 的局限,通过直播电商触达全国消费者。
与此同时,团队结合灵峰山“生态茶园 + 禅茶文化 + 红色历史”三重资源,精心设计 2 条递进式研学路线,让茶文化体验从 “观光” 升级为 “沉浸”。
第一条 “泉鸣茶心・白茶生态禅修旅”,以自然教育为核心:清晨,参与者换上采茶服、佩戴斗笠竹篓,在茶农指导下竞技 “一芽一叶” 采摘,20 分钟内按标准称重评选 “灵峰金叶小组”;午后走进蔓塘里茶源里工坊,用迷你柴火灶体验 “杀青 - 摊晾 - 揉捻 - 烘干” 全流程古法制茶,等候茶叶烘干的间隙,还能参与 “茶灵脉” 知识问答(涵盖茶史、生态保护等内容),亲手制作茶染方巾、白茶酥;傍晚则在灵峰寺 “四序茶寮” 品四季茶席 —— 春品新茶配春野插花、夏饮冷茶伴溪畔风铃,在感官体验中领悟 “禅茶一味”。
第二条 “白叶寻踪・一叶承古今研学之旅”,侧重文化传承:首站走进灵峰寺,由法师主持 “止语奉茶” 仪式,演绎宋代点茶古礼,让参与者在静默中感受茶道礼仪;随后前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氏古宅,在红色讲解员的引导下,聆听新四军与白茶的革命故事,再分组用古宅土灶煮制 “白茶南瓜粥”,在 “忆苦思甜” 中链接历史与当下;最后在民宿庭院开展 “春日茶席” 创作,亲子搭档用竹叶、野花布置茶席,协作冲泡安吉白茶,在互动中传递茶文化。
这两条研学路线,既解决了剑山村文旅 “季节性单一” 的痛点(覆盖春、夏、秋、冬四季),又通过 “动手体验 + 文化浸润” 强化参与者记忆,有助于实现 “研学带动文旅、文旅反哺茶产业” 的良性循环。
团队以茶为媒,用 IP 激活文化、以数字赋能产业、靠研学链接资源,不仅让剑山村 “茶旅融合” 从蓝图变实景,更搭建起高校智慧与乡村需求的桥梁。他们的行动,是青春力量扎根乡土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意动能,更彰显新时代青年以实干书写三农答卷、以创新绘就乡村未来的使命担当!( 文/杭州师范大学 凌子岚 高子瑜 )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