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深耕红色传承 青春聚力精神赋能

2025 年 9 月至 10 月,唐山学院 “汤圆” 青核励星志愿宣讲团以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弘扬抗战精神” 为核心使命,精准对接校园、社区、企业三类受众需求,创新推出 “宣讲 + 艺术 + 互动 + 服务” 的立体化活动矩阵…

来源:“汤圆”青核励星志愿宣讲团

2025 年 9 月至 10 月,唐山学院 “汤圆” 青核励星志愿宣讲团以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弘扬抗战精神” 为核心使命,精准对接校园、社区、企业三类受众需求,创新推出 “宣讲 + 艺术 + 互动 + 服务” 的立体化活动矩阵,将厚重的红色历史与鲜活的实践形式深度融合,让红色精神在不同场景中落地生根、浸润人心,累计覆盖师生、居民、企业职工超 2000 人次,收获广泛赞誉与深度认可。

一、进校园:分层施策润心田,红色精神伴成长

1.少启蒙:趣味科普播撒科学与爱国种子

宣讲团率先聚焦少年儿童群体,先后走进路北实验小学与龙华小学,量身打造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汇聚强国复兴力量” 主题课堂。为契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宣讲团成员摒弃传统说教,精心设计 “故事 + 互动 + 实践” 的教学模式:通过色彩鲜明的图文展板,直观呈现 “两弹一星” 研制的关键时间节点与辉煌成就;以 “科学家的一天” 为线索,生动讲述钱学森冲破美国重重阻挠、历时 5 年重返祖国怀抱,邓稼先隐姓埋名 28 年扎根罗布泊、在戈壁荒滩中攻克核武器技术难关,于敏从零开始探索氢弹理论设计的感人故事,让孩子们在情节化叙述中感知科学家的赤子之心。互动环节更是点燃现场氛围:成员们拿出 “华龙一号” 核电机组模型,拆解讲解核心部件与工作原理,孩子们围坐一圈,伸手触摸模型、踊跃提问;设置 “科学小问答” 游戏,围绕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间”“‘两弹一星’元勋名字” 等知识点展开抢答,答对的学生获赠印有科学家名言的书签。活动尾声,孩子们纷纷举起画笔,描绘 “我心中的科技强国”,稚嫩的画笔下,火箭升空、卫星环绕地球的画面格外动人,不少孩子坚定地说:“我以后也要当科学家,为祖国造厉害的东西!”,爱国与科学的种子在童真心中悄然萌芽。

2. 青年铸魂:多元活动深化精神认知与使命担当

针对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的特点,宣讲团推出系列沉浸式、思辨性活动,推动 “两弹一星” 精神与青春成长深度绑定:

党史 + 精神宣讲:10 月 30 日,宣讲团走进南院办公楼 131 室,为大一新生带来 “两弹一星与党史同行” 主题宣讲。成员以党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从 1955 年党中央作出研制 “两弹一星” 的战略决策,到 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升空,系统梳理 “两弹一星” 事业与党的领导的紧密关联。课件中穿插的珍贵历史影像 —— 科研人员在简陋工棚里演算数据、用算盘计算核反应方程式、寒冬里裹着棉被坚守岗位的画面,让新生们直观感受到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精神内涵;结合钱学森、邓稼先在核试验事故中不顾安危冲上前线检查的事迹,成员们动情阐释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的核心要义。互动环节,新生们主动分享感悟:“以前只知道‘两弹一星’是成就,现在才明白背后是无数人的牺牲,我们这代人更要扛起责任”,现场掌声此起彼伏。

观影 + 答疑研学:宣讲团走进班级,开展 “追忆峥嵘岁月,汲取奋进力量” 主题观影活动。活动伊始,成员结合史料,简要介绍 “两弹一星” 研制的国际背景与国内困境,帮助同学们建立历史认知;随后播放《大国重器・两弹一星》纪录片片段,聚焦科研团队在物资匮乏、技术封锁下的攻坚历程。观影结束后,成员们围绕 “为什么要坚持自主研发”“‘两弹一星’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等问题与同学们深入交流,解答 “当时科研设备有多落后”“科学家们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 等疑问,让抽象的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细节,不少同学表示 “纪录片里的每一个镜头都让人热泪盈眶,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思辨 + 辩论交锋:为引导大学生辩证思考科技与人类命运的关系,宣讲团举办 “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拥有核武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主题辩论赛。赛前,宣讲团成员协助正反双方查阅资料、梳理论点,确保辩论兼具深度与广度。比赛中,正方以 “核威慑维护全球战略平衡” 为核心,列举冷战时期大国因核威慑避免全面战争的案例,强调核武器在防止大规模冲突、保障世界和平中的 “安全阀” 作用;反方则聚焦 “核风险威胁人类生存”,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福岛核泄漏的生态灾难,到核扩散引发的地区安全隐患、巨额核维护费用挤占民生资源等角度,论证核武器的 “破坏性”。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就 “核威慑的稳定性”“核伦理的边界” 展开多轮交锋,“如何平衡科技发展与安全风险” 的提问引发全场思考。评委点评时指出,辩论的意义不在于胜负,而在于让 “两弹一星” 精神中的 “勇于登攀、理性思考” 成为青年的行动指南。

艺术 + 舞台演绎:10 月 20 日,宣讲团联合求凰话剧社,在北西阶开展于敏主题话剧展演。话剧以于敏院士的生平为线索,分为 “青年求学立志”“隐姓埋名攻关”“氢弹爆炸成功”“晚年培育后辈” 四个篇章:演员们身着朴素的中山装,用真挚的表演还原于敏放弃出国深造机会、主动投身国防科研,在没有任何资料参考的情况下,仅凭纸笔演算突破氢弹理论设计难关的历程;当演到 “1967 年 6 月 17 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于敏在戈壁滩上泪流满面” 的场景时,舞台背景亮起蘑菇云腾空而起的画面,全场瞬间安静,随后爆发出热烈掌声;“国家需要我,我就在” 的台词反复回荡,深深触动在场师生。

朗诵 + 情感共鸣:9 月 27 日,宣讲团在北东阶开展 “传承两弹薪火,践行青春担当” 主题朗诵活动,面向文法学院全体同学打造视听盛宴。活动以《戈壁回响》拉开帷幕,成员们以沉稳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调,循着邓稼先的人生轨迹,讲述他 “告别家人赴戈壁,归来已是两鬓霜” 的故事,背景屏幕同步滚动邓稼先与家人的珍贵合影、罗布泊荒漠的老照片,让听众沉浸式感受 “无私奉献” 的重量;《归国赤子》篇章中,成员们用饱含深情的声音,还原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的艰辛历程,“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 的台词,引发全场情感共鸣;《星脉永续》则将视角转向新时代,通过朗诵 “嫦娥探月、蛟龙深潜、高铁飞驰” 的成就,展现 “两弹一星” 精神的当代传承。朗诵结束后,宣讲团成员走下舞台与同学们围坐交流,分享 “如何通过朗诵传递情感”“查阅史料时的感动瞬间”,有同学说:“以前觉得朗诵是专业表演,现在发现它能让红色故事更有温度。”

运动 + 精神践行:为让 “两弹一星” 精神走出课堂,宣讲团举办 “两弹一星精神” 主题趣味运动会。运动会以 “以赛促学、以学践悟” 为宗旨,设置 “两人三足赛跑”“知识问答闯关” 两大核心项目:“两人三足赛跑” 要求参赛选手两两结对、绑腿前行,赛道旁的志愿者同步讲解 “‘两弹一星’的成功正是无数科研人同心同德、协同攻关的结果,就像选手们需要默契配合才能冲向终点”,选手们在奔跑中体会 “大力协同” 的意义;“知识问答闯关” 环节,将 “‘两弹一星’精神的十六字内涵”“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名字” 等知识点融入游戏,选手们边闯关边答题,在欢笑中巩固知识。活动结束后,参与学生纷纷表示:“在运动中感悟精神,比单纯听课更有意义,以后会更主动地传承红色基因。”

大一新生军训期间,宣讲团带来的 “精神课” 更是让青春与奋斗共振。成员讲述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国、邓稼先隐姓埋名扎根戈壁的故事 ——23 位 “两弹一星” 功勋科学家中 21 位归国的赤子情怀,当提及科研人员用算盘完成复杂运算时,新生们纷纷发出惊叹,对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成员还结合军训场景,阐释 “两弹一星” 精神与军事训练的共通之处 —— 无论是科研人员为国防拼搏,还是新生在军训中磨砺意志,都是为个人成长与国家强大积蓄力量。一位新生激动地说:“这种精神激励我军训不怕吃苦,未来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二、进社区:宣讲服务双驱动,红色温度暖民心

1. 红色宣讲:唤醒集体记忆,传承精神根脉

宣讲团深入社区,针对居民群体特点,以 “讲故事、忆历史、话传承” 为核心,开展多场红色宣讲:

“两弹一星” 精神进社区:9 月 28 日,宣讲团走进都市花园社区,以 “从戈壁荒滩到星辰大海” 为主题开展宣讲。考虑到社区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成员们特意收集了 “两弹一星” 研制时期的老报纸、老照片,制成展板在社区广场展示,吸引数十名居民驻足观看。宣讲中,成员们用通俗的语言,从 “老百姓省吃俭用支持科研”“科研人员住土坯房、喝雪水搞研究” 等细节切入,讲述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故事,重点阐释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的精神内涵。互动环节,居民们踊跃分享回忆:“我记得当时广播里说原子弹爆炸成功,全村人都放鞭炮庆祝”“那时候条件苦,但大家都有股不服输的劲”,现场氛围热烈而温馨。居民们纷纷称赞:“大学生用年轻人的视角讲历史,既生动又有感染力,让我们重温了那段峥嵘岁月。”

抗战精神宣讲:忆往昔峥嵘,承和平薪火:10 月 28 日,宣讲团在都市花园社区与福星公寓同步开展 “忆红色岁月,承和平薪火” 主题宣讲,呼应社区居民对红色历史的情感共鸣。成员们以 “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为核心,结合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故事,还原抗战时期的英雄壮举:讲述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以棉絮、草根、树皮果腹,孤身与日军周旋数日,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坚守阵地;回顾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防线;缅怀 “蓟县莲花峰七勇士” 为掩护大部队转移,与日军殊死搏斗、最后跳崖牺牲的悲壮;讲述唐山本地工人英雄节振国 “刀劈鬼子”、贺普和林天忠 “誓死保护机密文件” 的英勇事迹。成员们动情地说:“抗战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更是我们今天建设家园、守护和平的精神动力。” 宣讲结束后,居民们自发唱起《松花江上》,红色记忆在歌声中代代传递。

2. 便民服务:课业辅导伴成长,志愿担当显温情

为将精神传承与社区需求相结合,宣讲团在金域蓝湾社区开展为期两周的 “‘两弹一星’精神宣讲 + 课业辅导” 双轨志愿活动,既解决家长 “辅导难” 的痛点,又让红色精神在服务中潜移默化传递:每天下午放学后,社区活动中心里热闹非凡,宣讲团成员们提前备好文具与辅导资料,等待孩子们到来。在 “两弹一星” 精神宣讲环节,成员们摒弃复杂理论,用图文并茂的绘本讲述 “钱学森归国”“邓稼先搞科研” 的故事,让孩子们在听故事中理解 “坚持、勇敢、爱国” 的意义;还准备了 “华龙一号” 模型拼装材料,指导孩子们动手组装,在拼插零件的过程中,讲解 “科技改变生活”“创新才能强国” 的道理,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与兴奋的欢呼,成为社区里最动人的风景。课业辅导环节,成员们采取 “一对一” 模式,针对孩子们的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难点耐心讲解:帮低年级孩子巩固拼音、背诵古诗,为高年级学生梳理数学公式、分析英语语法,还注重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教孩子们整理错题本、制定学习计划。此次活动不仅让 “两弹一星” 精神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扎根,更展现了大学生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获社区居委会与居民的一致好评。

三、进企业:校地企联动聚合力,精神赋能促发展

为推动 “两弹一星” 精神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搭建校地企协同育人与精神传播的桥梁,宣讲团走进唐山百川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为企业职工带来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的 “回望峥嵘岁月,传承精神火炬” 主题宣讲。宣讲前,宣讲团成员深入了解企业发展历程与职工需求,结合百川机器人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实践,精心设计宣讲内容,确保精神传播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宣讲中,成员们通过鲜活的历史故事、珍贵的文献资料(如 “两弹一星” 研制时期的科研计划书、科学家手稿复制品)和生动的影像片段,系统回顾 “两弹一星” 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辉煌突破的奋斗历程:从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 “毅然归国、以身许国” 的家国情怀,到科研工作者在极端艰苦条件下 ——“用算盘计算核数据”“在帐篷里开展实验”“饿着肚子搞攻关”—— 仍坚守岗位、勇攀高峰的坚韧意志,成员们用朴实真挚的语言,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宣讲团还结合企业 “自主创新、精益求精” 的发展理念,强调 “两弹一星” 精神中 “自力更生、勇于登攀” 与企业发展的契合点:“当年科研人员在技术封锁下从零突破,如今百川机器人在智能制造领域攻坚克难,都是‘不服输、敢创新’的精神体现。” 这番话引发职工强烈共鸣,有职工表示:“听了宣讲,更明白我们搞技术研发不能怕困难,要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沉下心来攻克难题,为企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做贡献。”此次宣讲活动是唐山学院深化校地企合作的重要实践,不仅让企业职工深刻感受到 “两弹一星” 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强大力量,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宣讲团与企业还就后续合作达成初步共识,计划围绕 “技术研发、人才培养” 开展更多交流活动,推动 “两弹一星” 精神在产业一线落地生根。

结语:红色传承无止境,青春担当永在线

从校园里的趣味科普与深度思辨,到社区中的温情宣讲与便民服务,再到企业里的精神共鸣与发展赋能,唐山学院 “汤圆” 青核励星志愿宣讲团以多元创新的形式、求真务实的行动,让 “两弹一星” 精神与抗战精神跨越时空、直抵人心。系列活动不仅实现了 “教育他人、提升自我” 的双向成长 —— 受众在活动中深化红色认知、坚定理想信念,宣讲团成员在实践中锤炼本领、筑牢初心,更为新时代红色精神传承提供了 “青春样本”。未来,宣讲团将继续深耕红色文化传播领域,不断创新形式、拓展场景,让红色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点燃火种,以青春之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