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国好家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国入校公益项目走进云南玉龙县,将家风建设的种子,播撒在雪山脚下的课堂中。而这也是该公益项目六年来行走全国的一个生动切面。从黔东南的苗岭侗寨到玉龙雪山的纳西村落,项目始终致力于在一方水土中,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共鸣点。
行走的课堂:让好家风浸润乡土
“中国好家风”项目由华彬文化基金会主办,自2020年启动以来,足迹已遍布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2025年,行程跨越北京、贵州、江苏、山东、河北、云南、四川等多地,从首都到边远山区,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全国家风建设地图,探索出一条“入校宣讲、家校座谈、公益捐赠、文化研学、体育联赛”等多维度结合的公益路径。
在贵州,项目与火爆出圈的“村超”热度同频共振,积极参与当地“班超”青少年足球联赛。绿茵场上奔跑的身影与看台上“重礼仪、传家风”的标语相映成趣,体育精神与家教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交融。
在玉龙,讲师团从城镇走到乡村,在太安乡中心校、黎明乡黎明完小等22所学校的课堂里,用纳西族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智慧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相融合,引导孩子们知礼仪、懂感恩。
生根的智慧:从“送到”到“种下”
公益不仅是物质的馈赠,更是精神的滋养和模式的构建。中国好家风项目组在玉龙县的活动中,带来了特别定制的系列读本,也让公益的温暖从一次活动延伸为持久的陪伴。
这种“留下带得走的文化”的理念,贯穿于“中国好家风”项目的始终。由华彬文化基金会搭建的“小松果志愿者文化普及平台”则将线下活动延伸至线上,让《论语》等经典课程的智慧,通过音视频的形式,持续滋养每一个参与家庭。
未来的期许:打造可复制的文化公益样板
走过六年历程,“中国好家风”项目已从广泛的理念传播,步入深耕地方、构建模式的成熟阶段。六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案例与经验,这些深入基层的探索,为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复制和推广优良家风建设,提供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公益样本。
玉龙县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拓展家风教育载体,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实践。
家风正,则民风淳。从玉龙雪山下朗朗的诵读声,到项目走过的每一片土地,“中国好家风”项目行走的足迹印证了:优良家风并非无根之木,它深植于每一片乡土独特的文化土壤中。而项目的使命,正是唤醒这片土壤的生机,让传统的根脉,生长出时代的枝叶,为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注入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