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海阳所镇中心学校 于胜敏
近日,由乳山市海阳所镇中心学校牵头,联合当地牡蛎养殖基地及农业技术推广站共同开展的劳动教育 “1+N” 跨学科融合实践探索课题,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结题。历经 2 年系统探索,该校依托滨海地域特色构建的劳动教育融合新范式,为县域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聚焦育人痛点,锚定乡土资源精准破题
作为 “江北牡蛎第一镇” 所在地,海阳所镇中心学校曾面临 “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脱节、滨海乡土资源未充分激活” 的育人痛点。为破解这一难题,该校以 “1+N” 为核心架构启动课题研究:“1” 锚定劳动教育主线,“N” 辐射语文、科学、美术、数学、生物等多学科,更深度链接地域产业资源,旨在通过 “劳动 + 学科 + 乡土” 的融合模式,实现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 的育人目标。
课题研究期间,该校组建了由劳动教师、学科骨干教师、牡蛎养殖专家、农技员构成的跨领域团队,通过文献梳理、基地调研、活动迭代等方式,系统探索融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路径。
深耕特色实践,形成多维融合成果矩阵
经过两年深耕,课题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实践成果。在课程构建上,开发 “海洋特色劳动 + 节气文化劳动 + 农耕实践劳动 + 生活技能劳动” 四大类共 12 个典型项目,打造 “主题化项目 + 梯度化内容” 课程体系。
海洋特色项目中,《点蛎成金》校本课程成为融合典范:学生走进小宏村牡蛎养殖基地,在分拣牡蛎、投放苗笼的劳动中,融合数学(重量统计)、科学(养殖生态)、语文(劳动感悟撰写)学科知识;在牡蛎加工厂研学中,通过观察净化流水线学习生物环保知识,用废弃蛎壳创作手工艺品实现美术与劳动的跨界。节气融合项目里,“谷雨” 主题活动串联多学科:科学课解析 “雨生百谷” 物候规律,数学课计算播种时令,语文课诵读《诗经》农耕诗篇,劳动课制作香椿炒鸡蛋、三丝春饼,最终以 “节气作品展” 呈现综合成果。农耕实践项目则依托 “和雅小雷锋种植园”“和雅农场劳动基地”,让学生在松土浇水、药材栽种中,融合生物(植物生长)、数学(行距测量)、道德与法治(责任担当)等学科内容,实现从 “五谷不分” 到 “能辨菽麦” 的成长蜕变。
实施策略上,构建 “三维育人框架”:场景化空间整合校园种植园、校外农场、牡蛎基地等 6 类实践场域;协同化师资实现 “学科教师 + 行业专家” 联动授课;多元化评价通过劳动日志、蛎壳作品、美食成果等 320 余份素材,追踪学生素养成长。课题还形成《点蛎成金》校本教材、《劳动教育跨学科案例集》等 6 项成果材料。
专家评审点赞,特色模式具推广价值
结题评审会上,由乳山市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员于主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威海市实验小学校长组成的专家组,对课题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专家组认为,该校课题精准把握 “劳动教育 + 乡土资源” 的融合逻辑,以牡蛎、节气等特色载体打破学科壁垒,实践路径具体可操作;学生在 “摸牡蛎、种作物、做美食” 的真实劳动中提升综合素养,育人成效显著,尤其为县域学校利用地域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持续深化推广,让劳动之花遍开校园
课题负责人、海阳所镇中心学校校长表示,结题是新起点。下一步,学校将通过举办 “牡蛎文化劳动成果展”、开展县域专题培训等方式推广成果,计划联合周边学校开发 “海洋劳动研学路线”。同时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将非遗秧歌、海鲜烹饪等新内容融入 “1+N” 模式,让劳动教育真正扎根乡土、滋养成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