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约 文脉相传:在古都烟火中读懂华夏千年
山海相约 文脉相传,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学子西安研学之旅圆满成功
当南海的椰风拂过琼州海峡,遇见渭水河畔的古都晨光,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之约在西安悄然启幕。近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的学子踏上这片沉淀了十三朝文明的土地,以研学为笔、以古迹为卷,在西安博物院的青铜铭文里解码历史密码,在兵马俑的军阵中聆听秦汉回响,在大唐不夜城的灯火中触摸盛世繁华,完成了一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成长修行。
研学的第一站,西安博物院与小雁塔的组合,为学子们铺就了一条“古今对话”的通途。在西安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唐代的三彩骆驼,文物上的纹路仿佛是历史留下的指纹,讲解老师细致解读着每件文物背后的社会风貌,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的学子们手中的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不时举手追问“唐三彩的釉色是怎么烧制的?”“这些青铜器当年是做什么用的?”;步行至不远处的小雁塔,抬头仰望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塔,学子们深切体会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了小雁塔三开三合的传奇故事。
如果说小雁塔与博物院是文明的“静态存档”,那么兵马俑博物馆便是秦汉雄风的“动态展演”。学子们体验了独家课程【秦俑奇缘】,秦俑奇缘是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兵马俑研学课程,采用1:10的小班式教学,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讲解导师通过启发问答式讲解,引起学生独立思考。同时我们设计了群龙聚首、排兵布阵、秦俑味道、匠人智慧、军事演说等体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玩中学,了解秦朝的历史,到了寓教于乐。“原来课本里的‘秦兵马俑’真的像一支随时会出征的军队!”一位海南学子感慨道。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了解到兵马俑的烧制工艺、军阵布局,更从秦代工匠的精益求精中,读懂了“工匠精神”的千年传承。
古都的魅力,既在于“古”的厚重,更在于“今”的鲜活。夜幕降临,《驼铃传奇秀》的实景演出让学子们沉浸式体验了丝绸之路的壮阔。黄沙漫卷中,商队穿越戈壁的艰辛、异域风情的交融,通过声光电技术与演员的精湛表演娓娓道来,不少学子被商队与自然抗争的勇气打动,眼角泛起泪光。而大唐芙蓉园的盛唐实景演出与大唐不夜城的灯火长廊,则让大家瞬间“穿越”到开元盛世:身着唐装的侍女款款走过,胡乐与汉乐交织回响,沿街的文创店、非遗摊位前,学子们亲手体验了剪纸、皮影等非遗技艺,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
在西安的研学旅程中,“都城印记”与“民俗烟火”同样不可或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学子们站在含元殿遗址前,通过AR技术“复原”的宫殿全貌,想象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恢弘场景;明城墙上,罗马炮的搭建,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攻城利器的威力,从垛口望向城内的青砖黛瓦与城外的现代高楼,古今交融的画面让“守护与传承”的意义变得具体可感。而白鹿原影视城内,关中民俗的景象、《黑娃演绎》的观看,让学子们触摸到陕西人的豪爽与质朴;袁家村的街巷里,biangbiang面的香气、手工酸奶的醇厚,还有剪纸、刺绣等民俗手工艺品,让大家在味蕾与视觉的双重体验中,读懂了“民俗里的中国”。
研学尾声,一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的学子在日记中写道:“从南海的浪涛到西安的城墙,我们走过的不仅是距离,更是华夏文明的千年历程。兵马俑的沉默、大雁塔的坚守、大唐不夜城的热闹,都让我明白,文化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烟火里的传承。”
这场山海之约,让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的学子在西安的古迹与烟火中,完成了一次对华夏文明的深度溯源。而西安这座古都,也以开放的姿态,让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学子都带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忆与成长感悟。研学虽落幕,但文化传承的种子已然播下,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生根发芽,开出文明互鉴的绚丽之花。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