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生考研报普通院校 “逆行”考研=集体滑落?

连日来,“双一流”大学生报考普通本科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消息,引发不少人的关注…

  连日来,“双一流”大学生报考普通本科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消息,引发不少人的关注:报考“双非”院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考生中,有602人来自“双一流”高校,其中包括浙江大学的96名学生;报考浙江农林大学的考生中,有188个来自985、211高校,增长率达到95.8%;去年报考上海师范大学的生源中,有来自北大、复旦、浙大的……有人感慨:这届名牌大学生正在集体滑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公布2022年考研生源信息。其中,生源来源最多的前三所一流大学为:郑州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图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公布2022年考研生源信息。其中,生源来源最多的前三所一流大学为:郑州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图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

  在大众的惯常认知中,学生考研,通常会报考更好的高校,再不济也是同级别院校,以期在未来就业深造时有名校加持。以考研为阶梯,顺着所谓的“985>211>普通一本院校>二本院校”往上爬,才符合人们“人往高处走”的想象。

  在此背景下,很多“双一流”高校学生报考“双非”院校,难免给人“逆行”之感。得看到,名牌高校学生报考普本的情况早就有了,但今年的人数明显更多。这么多学生不是向上仰攻,而是向下俯冲,确实容易给“集体滑落”论提供口实。

  毫无疑问,“逆行”考研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但就此得出“集体滑落”论调有失偏颇,由此导向“这届名牌大学生××××”的全称命题,更得慎之又慎。

  部分名牌大学生“逆行”考研,的确跟延缓就业“遇上”考研竞争有关。此前就有媒体根据高校秋冬季校园招聘情况,得出95后毕业生求职紧迫度明显降低的结论,并将其归结为“慢就业”现象。考研热也是“慢就业”的表征,考研人数多了,名校竞争更激烈,于是不少名牌大学生“退而求其次”,想选择跟自己实力匹配的院校上岸,这反过来也会加剧考研竞争。

  但细究可以发现,还有许多名牌大学生“逆行”考研,背后是从“挑学校”到“挑专业”的深造观念转变——他们是在借读研代偿“读想读的专业”的愿望。

  很多来自“双一流”高校的考生本科读的,或许是就业率不高或对口岗位待遇不高的所谓“天坑专业”,抑或是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方向,他们的考研选择则带有很强的“出坑”诉求。

  报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这样的“双非”院校,看起来是往下走,实际上是在挑更合适的专业。要知道,该校计算机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力强劲,全国IT百强企业中近1/3的掌门人都是杭电校友,其毕业生受到不少互联网大厂的青睐,就很能说明问题。这也契合“本科看院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的流行说法。更何况,这些受热捧普本高校所在的城市,也是有些考生的向往之地.

  因而,与其把这说成是“集体滑落”,不如将其归结为“回归理性”——很多学生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名校梦”未必就比“读个好专业”的愿景更实在,所以,在名校里读不喜欢的专业与在非名校里读喜欢的专业,他们选择了后者。

  如今,很多“双非”高校和职业院校,都在走“专而特、专而精、专而优”的路线,部分学科管理也很冒尖,跟那些名校的同类学科相比更具竞争力。考研作为生源“洗牌”的节点,出现名校和普本学生双向流动的景象,再正常不过。某种程度上,把“逆行”考研现象视作集体滑落,将“双一流”高校学生考普本看成降维打击,都难言合理,只能表明“唯名校论”的认知取向在某些人那里仍未扭转。而且,降维打击之说也很离谱,谁能保证,名牌大学生就比那些在本科阶段发奋图强的普本学生更有“货”?

  说到底,对于“逆行”考研现象中的“就业难”诱因,社会多方确实该予以足够重视,但动辄将其归结为“集体滑落”,不免有些贸然。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佘宗明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