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知道”复旦大学EMBA人文商道讲堂邀高蒙河教授谈中国考古学发展

在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君子知道”复旦大学EMBA人文商道讲堂特邀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著名考古策展人高蒙河,…

在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君子知道”复旦大学EMBA人文商道讲堂特邀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著名考古策展人高蒙河,梳理百年来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以及当代的考古文博界对真实考古环境和场景的再现,创新设计多姿多彩的文创产品,让文化遗存、国宝文物活起来,全面传播利用考古资源,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助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考古,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象牙塔里的冷门绝学。但是百年来,中国考古走过了从考古专业到考古行业,从考古事业到考古产业的变迁之路。一方面,是持续践行进行科学研究的初衷,务实求真,复原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是不断开拓进取,延展出保护、利用、传承的全新领域。而今的考古,不但向世人全面真实地展示了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还进入到将考古成果和考古资源活化利用,助力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高蒙河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导

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上海文博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百越民族研究会会长等。

领队发掘全国多处考古遗址,出版《长江下游考古地理》《铜器与中国文化》《考古好玩》《考古不是挖宝》多种论著,近年倡导践行考古产业化之路,打造中国原创考古乐园,策展良渚博物院、进博会国家馆美丽中国等多座知名博物馆和大展,国家文物局和央视专家库专家,策划央视《中国考古大会》《万里走单骑-遗产中国》等综艺节目,近期出镜担任央视《中国国宝大会》节目点评嘉宾。

考古延伸了历史的轴线

经常有人问:有了历史学复原的历史,还要考古学研究做什么?其实,人类早期的历史,根据在非洲发现的世界最早的猿人化石推断,大概已有300万年;中国大概也有了两百万年人类起源和活动的考古发现。而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即便从先秦时期的文献算起,再到司马迁《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史,它们所记录的历史长度只有两三千年。历史学根据纸本文献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了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学界称为历史时期的历史;而考古学所承担的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史前时期历史,则有200-300万年之长,因此,大量填补了历史学文献记载的空白。

1921年,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及北京周口店的考古调查发掘,标志着田野考古在中国的肇始。这一百年来,考古学对重建历史、复原历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这用“考古学之父”柴尔德的话来说,如同望远镜扩大了天文学家的视野、显微镜扩大了生物学家的视野一样,考古学扩大了历史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众所周知,司马迁《史记》上虽然也提到了一些三皇五帝以前的时代,但他自己都觉得非常这些时代已经非常迷茫,所以在学术界过去通常称之为神话时代或者传说时代。一百年来,考古学者们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通过大量的发现成果和研究成果,一点一点地把这些迷茫的历史实证了出来,对复原远古历史做出了突出贡献。比如发现了陕西蓝田、云南元谋、北京周口店和山顶洞等10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存,证明了中国是人类进化、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人类生命起源的摇篮,把中国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到200万年以前,重建起司马迁等史学家都鲜有记载的远古历史。换言之,所有这些考古成果无不延伸了历史的轴线,并为我们编写中国古史,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学术基础。

考古增强了历史的信度

人类诞生后,历经两三百万年的发展至今,共发生过三次推动历史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性事件”。第一次是一万年前的“农业革命”,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学会了农作物种植和动物饲养,开始烧制陶器,并创新出“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磨制石器,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此进入了“快车道”。第二次是时隔五千年后的“城市革命”,诞生了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心,那就是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长江黄河流域,而且这四大文明中心都分布在北纬30度线上。为什么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五千年前,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出现了城市?出现了文明?出现了国家?这是一个到现在还在研讨的世界性的课题。第三次是又时隔了五千年后,到了二三百年前的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革命”,它的进步意义和历史价值我们在今天已毋需赘言。

以这三次里程碑事件中的“城市革命”为例来看,我们中国人常说“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但是中国的文明史到底有没有五千年?过去国外的汉学界是持不肯定态度的。他们认为以安阳殷墟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有的中华文明史,最多只有3500年,比西方晚得多。但一百年来,我们通过浙江良渚遗址为代表的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彻底推翻了西方的传统误识。

良渚遗址1936年发现于浙江杭州的良渚镇,经过80多年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它是距今5000年前的一个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的中心,是一处拥有100多平方公里范围、300多处遗址群的规模巨大的古城,是目前所知比夏王朝还早一千年的中国最早的良渚王国的首都,201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终于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良渚古城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有规划的都城,它由三重城的规划格局。最核心的宫殿区有30万平方米,内城有300多万平方米,外城有600万平方米,全部加在一起共约900万平方米,差不多有12个故宫那么大,所以我们把良渚古城称作五千年前的“中华第一城”。其中,宫殿区曾有非常高的雕梁画栋的大型宫殿,虽然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土堆,但海拔还有15米高,可见当年是非常高大宏伟的。如果联系到五千年后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北京紫禁城有著名的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三大殿,这三大殿的源头应该就与良渚古城的大型宫殿建筑不无源流的关系。如果我们把良渚古城三重城的规划设计,再回溯对比于唐代长安城、宋代开封府,也无不延续和继承这样的格局。它们都是五千年里的中国的超级国家工程,呈现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规划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传承特征。

考古活化了历史的场景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我入大学初学考古专业时,《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给考古学的定义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的一门科学”。在读期间主要是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发掘,然后把发掘出来的遗存写成考古报告,也就可以毕业了。换言之,当时的考古学我后来归纳就是四个字:“发现”和“研究”,和历史学的研究目标一样,心无旁骛,就是学习怎么复原历史。

那时候,考古学还是一级学科历史学下面的二级学科,二级学科主要是搞研究。但是到了2010年前后,考古学升为一级学科,这意味着考古学不仅要继续搞好科学研究,还要跟现实社会相结合,参与经济社会的文化建设。上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大发展,各地基本建设动土动得多了,古迹、文物暴露出来在所难免,那么就需要保护,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就把“保护”放在了非常重要的突出地位,著名的像三峡水利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抢救。到了新世纪,原有的以研究历史为目标的考古学增加了很多新的学科内容,比如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展示传播等,我也开始在国内倡导公众考古学,意在让更多的非专业人士和社会大众了解考古,并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中来。到了2010年以后,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考古学成果的利用,也提上了日程。考古成果不能都堆放在库房里面不给老百姓看、不给纳税人看,所以就出现了很多跟考古成果相关的保护、展示、利用、传承工作。这十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高度重视文物的活化利用,比如习总书记就不止一次参观浙江的良渚博物院,指出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他还亲自指导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并提出了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方针。考古成果这些年还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中国国家形象的展示传播中来,在2019年上海第二届进博会上,我们团队在中国馆做了一个美丽中国·良渚古城展区,习总书记在开幕式后巡馆时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道莅临展区,古老的五千年中华文明通过现代展会,得到了充分弘扬和世界远播。

三峡文物大抢救:中堡岛发掘

近几年,曾经冷门的考古又开始迈开文旅融合时代发展的新步伐,考古成果的展示传播也从博物馆逐步走向了空间更大的各类考古遗址公园中,国家近两年又新提出要建立国家文化公园和国家公园,这都为考古成果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更大的舞台。现在,围绕考古进行的旅游活动、研学产品基本上都是“上线即秒杀”。一个垂直性、链环性的考古产业正在萌芽。考古、发现、研究、保护、利用成果不断写进教科书,在更多的青少年身心中得到了很好的历史文化传承。

这几年,我们的公众考古活动也开始多样化起来,除了图书报刊传媒,在影视上,也从早期的拍纪录片传播走向了更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制作播出。大家知道,纪录片毕竟是小众的文化产品,而综艺节目却有着广大的大众收视基础。所以,像前几年央视推出《国家宝藏》和今年推出的《中国国宝大会》、《中国考古大会》,以及浙江卫视推出的《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等,我们也都参与了策划,我在有的节目还忝列了出镜点评嘉宾等,目的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了文化遗产,喜欢了文化遗产,共享了文化遗产。《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总顾问、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经说,在他当院长前,年轻人只有30%的人对故宫有兴趣;后来他们努力推广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世界遗产价值以及故宫文创,推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创新综艺片《上新了,故宫》等,现在喜欢故宫的年轻人已经达到了60-70%。

如何让年轻人爱上古代文化遗产?如何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过去我们强调“内容为王”,但是我们现在也更加关注形式创新和创意为重,考古成果的展示、利用、传承,文创产品的策划和创意,必须跟现代社会、跟每个人的生活、跟消费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像考古盲盒、考古雪糕、考古咖啡等等多已在考古博物馆、考古公园和考古遗产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在文旅融合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很多考古大型户外的文创、沉浸式的节目如大型演艺秀,也开始陆续登场。相关的还有考古文化地产开发,即在考古遗址核心保护区周边做好考古文化地产,周边再拓展商业文化地产,也成为一种新形式,打造中国原创的考古“迪士尼”主题乐园,也已经不再只是概念上和图纸上的美丽愿景。

回顾一百年来的中国考古之行,到今天已经发展出两条路并行发展之道:一是怎样通过科学务实求真的研究复原古代中国,一是把考古成果转变成文化资源,甚至变成有商业价值的考古资源。让更多的人喜欢考古,让考古成果也能助力我们奔向美好幸福生活。而今,曾经是象牙塔里的冷门考古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考古学一定会从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领域,再发展出新的文化业态,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一个全新的考古产业,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实现。

最后,我们用习总书记的讲话来结束今天的交流: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迹里的文字都活出来。

作为对管理学专业课程的补充,“君子知道”复旦大学EMBA人文商道讲堂秉承“商道人文,融汇贯通”的目标,让学生从人文中汲取力量,拥有大智慧、大视野、大情怀。依托复旦大学强大的名师资源,“君子知道”人文商道讲堂目前已邀请葛剑雄、陈思和、沈志华、许纪霖、吴晓明、哈继铭等校内外名家,为EMBA学生校友分享商道、人文和政经等热门话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