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院长陈方若教授专访:串联“信息孤岛”,重塑供应链

6月16日,上海逆势寻“机”,推出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和智能终端四个“新赛道”的行动方案…

6月16日,上海逆势寻“机”,推出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和智能终端四个“新赛道”的行动方案,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了新动能。疫情影响下,企业如何打造竞争力?未来上海经济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为此,人民网上海频道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方若。

重塑供应链,兼顾效率与韧性

“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位的,是对市场的打击、对供需双方的打击,以及对劳动力的打击。”陈方若认为,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落实好“最后一公里”,这一点做得非常正确。

“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密。”陈方若分析,此次上海企业停工,影响的不只是上海区域的企业,“不少国际订单从中国流到了其他国家。”

虽然是短期订单的下降,但陈方若担心,这会成为一种长期的、影响供应链结构的变化——如果一些企业担心中国未来营商环境的不确定性,其业务可能会转移到其他国家。

如何扭转这种结构性的变化?陈方若建议:

一方面,在供应链设计方面做一些思考。如果物流系统能够保持顺畅,整个供应链网络还可以继续正常运行,这样对经济的影响会小一些。此外,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增进人员之间的交流,达到沟通合作的目的。

另一方面,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也是区域跟区域之间标准化统一的问题。如上海本轮疫情期间,全域静态管理后物流中断,由于挂车标准不一,不少上海本地车辆无法通过接力棒的方式交接外地货车。货物只能由原发地的司机,从起点配送到终端。可见,物流的畅通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是相关联的。物流体系也可以重新思考、重新设计,使得它更有韧性。

再比如,以前的供应链设计讲究“零库存”,更强调成本降低或者效率提高,现在却发现库存是非常有效的“防火墙”。因此,整个供应链是效率与韧性之间的权衡。

虽然本轮上海疫情暴露了很多问题,陈方若相信,未来将是企业复苏、市场复苏的过程,也是营商环境不断完善的过程。

串联“信息孤岛”,赋能企业及供应链

“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不只是影响个体,它的影响是叠加在一起的,企业家面临这样的环境是非常艰难的。”陈方若说。

上海此次提到的四个“新赛道”的投资促进方案中,三个与线上技术密切相关。陈方若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明疫情让大家意识到了线上工具的重要性,“数字化转型,可以让企业在应对疫情不确定性的过程当中更胜一筹。”

如果企业之间都是“信息孤岛”,那么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就会相对较差;如果企业间信息是畅通的,供应链是透明的,当某一个地方发生问题了,就可以第一时间应对。

陈方若强调,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应对不确定性,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提高管理的效率,积累更多的数据,掌握更多的信息,包括企业本身的信息、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息等,这些数据能促进科学的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且,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来赋能企业、赋能供应链,会使得供应链效率更高,韧性更强。

吸引人才的关键是机会

“我是2018年回国的,我选择上海的很重要原因是——我从上海交大毕业,回到母校天经地义。”此外,上海国际化的氛围、上海生活便利的环境、上海的城市管理、上海的海派文化等,对陈方若而言,极具吸引力。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陈方若认为,在吸引人才上,生活环境等硬件条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一种人才聚集的需要。当人才达到了一定数量之后,它的人气就会越旺,就越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

“上海的城市建设,可以说,不输给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陈方若赞叹道。他1985年赴美,2018年回到中国,在美国33年中,在纽约居住了2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工作了25年,除了纽约,美国的其他城市甚至全球不少城市,他都曾去过。

上海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上海多年积累的人才集聚效应。此次因疫情进行封控管理,也是这座2500万人口的城市从来没做过的事。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也暴露了城市管理当中很多亟待改进的环节,这些对上海的人才市场存在着影响。

“可能短期来说,人才的流失是会发生的。但我觉得最关键一点,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大家选择一个地方,不只是看硬件或者待遇,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机会,是别的地方可能很难找到的机会。”陈方若认为,未来把全球优秀的人才吸引到上海来很关键的一点是,让大家觉得上海是人气很旺的地方,而且充满了机会。如果能够做到,上海的人才集聚不是问题。

此外,陈方若强调,吸引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他认为上海可以学习其他城市,从税收、子女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多管齐下,同时增加宣传的力度,从而吸引全球的人才。

升级“世界工厂”,发挥大学的交流平台作用

“从国内的环境来看,对企业、市场、人才,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影响都很大,我希望这些影响只是短期的。”陈方若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打好世界工厂保卫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我们在世界各地看到非常多的产品都是made in China,我们非常骄傲。”在文章中,陈方若指出,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源于我们的竞争优势——劳动力人口。

他指出,要保住世界工厂的地位,改革开放非常重要,这是使得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连接在一起的前提条件,“疫情阻隔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是不利于世界和谐发展的。我觉得疫情后,我们要尽量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陈方若非常看好大学的作用——大学之间的交流。大学本身就是一个交流的舞台,是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平台,只有交流才会形成共识。目前,大学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间的合作交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辐射到世界各国。

陈方若认为,只要国家不断努力改善营商环境,使得企业的预期能够更加稳定、不确定性能够被降到最低,再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一定能被保住,而且能不断升级,最终促使产业、产业生态朝着更高质量的层级去发展。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来之不易,所以,改革开放非常重要,国际合作与交流非常重要,营商环境的不断完善同样非常重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