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学子三下乡:闽音悠悠,榭水流长

为进一步考察闽剧发展现状,深入了解闽剧文化风韵,传承闽都非遗文化,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榕园寻梦,闽戏升平”——闽剧寻根实践队,在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叶祖淼和黄科安老师的带领下…

为进一步考察闽剧发展现状,深入了解闽剧文化风韵,传承闽都非遗文化,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榕园寻梦,闽戏升平”——闽剧寻根实践队,在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叶祖淼和黄科安老师的带领下,通过线上平台,对陈菲、林隽永两位闽剧老师进行采访,并实地参观了三坊七巷衣锦坊内的水榭戏台。

7月24日的采访中,陈菲老师分别介绍青衣的角色特点、分享了舞台表演的经验以及戏剧表演形式的创新,并从自身角度谈及对闽剧发展前景与困境的看法。

闽剧十二角,各有千秋,对角色特点的认知是深入了解戏剧的桥梁。谈及青衣唱腔念白,陈菲老师特别凸显了其包容性与丰富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闽剧青衣的唱腔就如福州这座城市一样包容万象,既有颤音,又有头腔,吸收了不同戏剧的精华。同时闽剧的唱腔也具有其独特性,具有固定的曲牌,总共有洋歌、小调、板歌、江湖、啰啰以及逗腔六种,它们共同构成了别具风味的闽剧唱腔。关于平时的练习,陈菲老师则强调了戏剧演员要有“精神头”。她提到,只有气息、神态及形体三方面配合得和谐完美,才能展现出一个人物的外在特质,如“惊”的表演,气息应至胸腔,神态须配合瞪大眼睛,形体上也要展示向上提气的动作。一旦精气状态不好,上台还处于慵懒状态,便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另外,陈菲老师还介绍了“儒林有戏”艺术工坊的“戏曲+民谣+咖啡馆”与“说戏+戏曲+互动”的产生过程,并提出闽剧面向未来、走向年轻人,与传承传统文化并不矛盾,要改变过去对戏剧的旧观点,让德艺双馨的闽剧艺术家走向大众。           

青衣陈菲老师分享经历与观点

7月26日的采访中,林隽永老师分享了武生角色的特色及练习中的感悟,并对当下的发展及缺陷不足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武生声腔较少,最重要的是“技术”。作为武生行当,只穿武生服装上台,观众不会认可,“得是观众做不到的,比如说你的腿要能够抬到180度,你别抬到90度还在那抖”,在训练中,对身体软度、控制力、节奏的训练都非常重要。而针对现下闽剧中武生戏份的缺失,林老师认为,闽剧本该海纳百川,有文有武,假如武生戏份缩水,包罗万象的精神也降低了。“其实武戏在校内的话,学校是很重视的。”林老师说,职业技能大赛比赛的标准有四个模块,包括唱念做打,它要求全面综合的人才,武戏的这些学生就特别容易出成绩。“但是学生学成后之后,剧团之后我们就控制不了,剧团有剧团的生存法则。”针对请京剧演员教学闽剧武戏的情况,林老师告诉实践队成员,目前各个剧种开始逐渐强调各自剧种的特色,闽剧武生的剧目唱腔逐渐有一些挖掘、创作,相对于文戏来说虽然并不算很多,但也开始注重闽剧武戏应该要唱哪些曲牌,不像以前那样直接唱京剧曲牌,同时也尽量挖掘一些闽剧特有的武生剧目。采访收尾,林老师还敏锐地点出,随着如今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闽剧表演者的文化水平也应当相应提高,怀抱闽剧的青年学者或青年学员加强文化方面的期许。对于传统的传承,也为居民文化素养的推动,为新时代文化人才输送着崭新的血脉。

武生林隽永老师分享经历与观点

8月5日,实践队成员参观水榭戏台。水榭戏台所在地原为清人故居,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州地方戏剧演艺场。它是福州市仅存的水榭戏台,从前为喜宴场所。戏台下,池面镜碧,池底涌泉,池内养有金鱼、龟鳖等水生动物。水上戏台坐南朝北,内顶上有方形藻井,中翔团鹤,周绕蝙蝠,象征福寿双全。戏台三面临水,中隔天井,正对楼阁,有利拾音。池旁石栏板,浮雕花卉;池东西两侧为假山、雪洞。墙头、檐下、屋脊灰塑花边纹饰等皆精工细作,至今保护完好。水榭之外另布展厅,其中摆放对闽剧名家及特色乐器的介绍,置身其间,仿佛古今之人同济一堂,共赏地方戏剧之美。对于闽剧的保护,使得水榭保留旧时之用,同时也守住了那分古韵。

台榭飞檐,闽韵悠悠

经风雨,水榭留下无声乐章,过千帆,闽剧传递有声图景。新与旧,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碰撞交融。在调研中,“榕园寻梦,闽戏升平”——闽剧寻根实践队更深入地了解了闽剧文化,并继续以视频剪辑和文字稿整理的方式记录着调研过程。实践队将继续通过闽剧对传承发展的调研,考察闽剧发展对福州方言文化的保护,探寻福州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状况。(陈婧)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