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营”成奥数 治理违规竞赛需标本兼治

  近日,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禁赛令”“双减”等政策背景下,小学奥数比赛的举办方式和隐秘程度大大升级。隐在比赛背后的主办者、作为中间商的培训机构、被家长追捧的命题者……在小学奥赛衍生的“地下教培经济”链条中,参与的每一方都有自己的掘金“密码”,而为此“买单”的则是众多家长。

  事实上,就在11月9日,教育部下发《关于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问题查处情况的通报》,其中就直接点名了希望数学、数学花园探秘、华数之星、美国大联盟等多项违规竞赛。

  教育部通报当日,新京报记者发现,希望数学的“2023ICH思维挑战冬令营”仍可报名缴费。与通报中被取缔的希望数学活动相比,二者举办主体不同,但内核都为奥数比赛。对于“自然研学营”“航天云端科技嘉年华”“思维挑战冬令营”等名称,如果不是业内人士或“鸡娃”家长,一般人不会知道这些活动背后还有奥数的门道,也弄不清这些“马甲”到底指向哪项奥数比赛。

  不管是直接命名为“竞赛”的白名单之外的竞赛,还是名为“研学营”“夏令营”“冬令营”,实则是隐形、变异的竞赛,都属于违规竞赛。

  在国家治理“竞赛热”、加强竞赛管理的背景下,隐形、变异竞赛依旧有市场,无疑是下一步治理“竞赛热”需要注意的走向。除了厉行依法治教,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政策,坚决斩断竞赛与招生、培训的利益链之外,更需要引导家长理性对待竞赛,对待孩子的特长发展,用科学的育儿理念看清违规竞赛背后的门道。

  我国从2019年起开始审核并公布竞赛名单,严控竞赛数量,切实减轻因竞赛过多过滥给学生带来的负担。2020年,教育部进一步明确,“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竞赛活动”。

  因此,只要有面向小学、初中生的学科类竞赛活动,就是违规的。简言之,不管举办者是谁,活动名称是什么,只要涉及竞赛内容,所有面向小学生的数学竞赛活动都是不允许的。因此,家长要识别这些违规培训并不难。

  公开的违规竞赛走向地下,搞变异、违规竞赛,受到部分家长的“追捧”,部分原因是,一些地方还没有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严格做到不得将任何竞赛奖项作为升学依据,还存在幼升小、小升初“密考”。

  加之一些机构进行焦虑营销,也让部分家长认为,参加竞赛(包括违规竞赛)拿到竞赛证书,可以提升孩子的“择校”优势,这也导致一些隐形、变异学科竞赛的出现。

  最近,教育部发布关于《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更进一步提出,校外培训机构擅自组织或者参与组织面向3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的社会性竞赛活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退还所收费用,予以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这就明确了对违规竞赛的处罚。而这是治理竞赛的供给,要治理隐形、变异学科竞赛,还必须治理竞赛需求。

  实际上,对于部分优质学校的“密考”招生,有的地方教育部门采取了默许、纵容的态度。而在“双减”之后,还有的地方以培养拔尖人才为名,推出高中“少年班”,面向小学毕业生招生,实行“初高中一体化培养”。这实质是变异的特长生招生,也助推了竞赛热。因此,对于这类义务教育阶段的违规招生,无疑需要严查。

  需要注意的是,还有部分家长是以“炫娃”“攀比”心态对待竞赛,甚至为此参与一些交钱就可以拿到竞赛“奖项”的“伪竞赛”。这类竞赛获奖不仅对招生无用,对学生成长也无任何价值,反而会误导孩子。

  治理这类竞赛需求,需要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减少育儿的攀比心态。同时,也要求家长们结合孩子的个性、特长、能力规划适合孩子的成长之路,不能功利地“打造特长”,甚至加剧孩子的负担和焦虑,更消解了“双减”政策初衷。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