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形式,声入人心——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来自大山公益团”打造沉浸式红色课堂

近日,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来自大山公益团”积极创新宣讲形式,运用“红色信仰+民族认同”双引擎育人体系,一改传统报告模式,精心策划推出“行走的思政课”和“情景微宣讲”,将红色宣讲从报告厅延伸至革命遗址、融入校园生活,打造沉浸式、互动性强的红色教育新体验,深受广大青年学子欢迎。

在歌乐山烈士陵园、红岩革命纪念馆等重庆著名红色教育基地,“来自大山团”成员变身“现场讲解员”。他们不再是简单的复述者,而是依托真实的革命场景,结合展陈文物和历史照片,深情讲述发生在此地的动人故事和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在渣滓洞监狱旧址,宣讲员何艳指着阴森的牢房,动情地描述着革命志士们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坚持斗争的场景,让参观的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信仰的坚不可摧。“站在历史发生的地方听故事,那种震撼和感动是在教室里无法比拟的。”参与活动的学生陈建博感慨道。

与此同时,在校园的操场边、林荫下、食堂前,“来自大山团”的“移动讲台”也悄然搭建。他们利用课余碎片化时间,开展短小精悍的“10分钟情景微宣讲”。宣讲员们或手持展板,或利用平板电脑展示图片视频,围绕“一根扁担的故事”、“半条被子的温暖”、“狱中绣红旗”等经典红色微故事,进行生动演绎和精辟解读。这种形式灵活机动、贴近学生,常常吸引过往同学驻足聆听,有效扩大了红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我们希望通过创新形式,让红色历史‘活’起来、‘近’起来,真正走进同学们的心里。”宣讲团负责人周亭廷介绍道,“无论是行走在革命圣地,还是在校园里偶遇一场微宣讲,目的都是希望同学们能在润物无声中汲取精神养分,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沉浸式红色课堂的成功实践,是“星火宣讲团”提升宣讲感染力、亲和力的有益探索,为高校开展红色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