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江西财经大学“江风兴塘,财韵助乡”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怀揣着对汉文化的敬仰与热情,踏上海昏侯遗址——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这不仅是一次与汉代文明的深度对话,更是一场跨越两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在遗址的断壁残垣间,在文物的静默诉说中,感受那份沉淀于时光深处的温度,触摸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
遗址之上,汉风浩荡
“北有兵马俑,南有海昏侯”。站在海昏侯遗址公园,宏大的刘贺墓园形制与紫金城巍峨的城墙轮廓,固然令人震撼于汉代建筑的雄浑气象。然而,真正让实践团成员屏息的,却是脚下那一道道深深的车辙印痕。这并非刻意雕琢的景观,而是两千年前车轮无数次碾过留下的真实印记。这凝固的轨迹,是时光最朴素的刻刀,无声地丈量着历史的纵深。如今它们成为岁月斑驳的印记,让人不禁遥想当年“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景象。
文物之中,汉韵悠长
步入海昏侯遗址博物馆,金器的璀璨、青铜器的古朴、玉器的温润,无不彰显着汉代工艺的巅峰与生活的华章。但最令人心头一颤的,是那枚静静陈列的“刘贺”玉印。它不再是冰冷的历史符号,而是墓主人身份的铁证。灯光下,篆体字端庄大气,每一笔线条都凝聚着汉代印章艺术的精魂。凝视这方寸之玉,两千年的时光似乎被压缩——它连接着宏大的王朝叙事与个体生命的真实,让“汉风之美”有了具体可感的载体。
文化之根,汉魂永驻
穿行在遗址的断壁残垣间,实践团成员们不仅震撼于大汉的辉煌,更在细节处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文化传承之力,那也是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自信。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到博物馆的建设与展陈,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今人对历史的敬畏与守护的匠心。成员们仿佛能听见历史并非在遥远处轰鸣,而是在耳边低语。这低语讲述的,不仅是王朝的荣耀,更是一代代守护者、研究者如何拂去尘埃,让被掩埋的生命痕迹、生活细节重新焕发光彩的故事。这份守护,本身就是对“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文化血脉最生动的诠释。
穿越千年尘埃,触摸历史温度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遗址的一砖一瓦、一器一物都在无声宣告: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止于铭记辉煌的顶点,更在于珍视那些承载着生命温度与生活印记的平凡细节。那枚小小的玉印,那道深深的车辙,就是穿越千年尘埃,递到我们手中的历史密码。
通过这场与两千年前时空的对话,实践团成员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们决心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做汉风汉韵的传承者与活化者,让沉淀于文物细节中的古老智慧与生命回响,在新时代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温润光彩。(周悦瑶 张心圆 王琦 徐佳颖 林姝彤 吴赛尔)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