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山科技学院,“本专无差”并不只是一句口号,无论学生来自本科还是专科专业背景,都致力于构建一个“让每个学生都被看见”的成长生态。在这里,个性化发展路径取代了单一评价标准,多样化的平台确保每一份才华和潜力都能被发现、被尊重、被赋能。学校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突破98%,在校生满意度稳居山东省前列的亮眼成绩,正是这一理念生动实践的明证。
书院制改革:打破围墙的成长共同体
“过去我总觉得自己是课堂里的透明人,直到加入东岳书院的‘非遗坊’,跟着导师学剪纸、做豆腐宴,才发现原来我有一双巧手!”大二学生路淑涵抚摸着刚完成的《泰山三美》豆腐作品,言语间充满自豪。在泰山科技学院,像路淑涵这样通过书院找到兴趣支点的学生不在少数。
这所将“现代书院制”写入办学章程的高校,把传统的“学院-专业-班级”结构重构为“学院管教学、书院育人格”的双院制模式。全校建成十大主题书院,每个书院配备由名誉院长、书院发展导师、全生异科导师组成的“三师队伍”,编织成比例达1:126的育人网络。在4万平方米的学生社区里,300余个开放空间正上演着教育的无限可能——当共享厨房飘出非遗面塑的麦香,隔壁机器人实验室的机械臂正勾勒未来图景。
如何捕捉每一份小众的爱好,关注与关照每位学生需求?“剪发技能也能成为学生的成长方向,从山口镇东村到校园内巡剪,‘真上头发廊’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造型团队,正通过“电剪刀”和“卷发棒”将懂时尚、会生活的“书院态度”扩散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团队创始人王文昱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两年前自学理发的他,最初只为解决同学“理发难”的日常需求,如今已成长为能精准解读审美密码的校园造型师。“我希望能够真正剪出符合同学们个性与风格的发型,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与期待。”他展示着需求登记册,从渐变染到新中式编发,上百条个性定制记录印证着青年群体对自我表达的强烈诉求。
这种转变背后,是书院“以兴趣为育人切口”的创新探索。汶阳书院综合办主任范锦峰介绍道,在该书院鉴赏力的作用下,书院的项目设计从“头”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设计策划了一系列“小而精”的项目体验包。
教育的终极命题是让每颗星星都找到自己的轨道。敢当书院发展导师王康展开一幅靛蓝渐变的扎染长卷,讲述着“布”染工坊的星辰故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吕源将所学知识与非遗美学熔铸,不仅带领团队为王林坡村打造了扎染文化阵地,实现2.8w的营收;更让传统纹样沿着新时代的“一带一路”漂洋过海。如今,她设计的扎染文创,既是王林坡村的致富密码,也成为国际交流的文化信使。
这种“长板即赛道”的培养逻辑,使得2024年学生自主孵化的97个工坊如雨后春笋,在艺术、科技、公益等多个领域构建起“万物皆可生长”的生态圈。
素质教育:让“第二课堂”成为人生主场
在泰山科技学院,学生成长档案没有统一模板。根据《改变着:完满教育学生成长年度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学生参与完满活动满意度达95.1%,创近三年新高。这份“成绩单”的取得,源于学校对传统教育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不再以单一分数论英雄,而是构建起涵盖领导力、创新力、审美力等核心素养的动态评价模型。
“完满教育不是简单的‘第二课堂’,而是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人才培养维度。”校团委书记武浩然介绍,学校留出专属“完满时间”,每年投入超2500万元专项资金,以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竞技体育、艺术实践四大模块为核心,年均举办5000余场特色活动,构建起音乐节、戏剧节、电竞大赛、插花大赛等多元化成长平台,助力学生“认识全面的自我,成为可能的自我”。
专科毕业生刘书鑫的成长轨迹颇具代表性。在校期间,他参与了近50场跨界讲座,参加大学生艺术团,创作原创歌曲,毕业后成功创办传媒公司,个人单曲《关于你》在各大网络平台播放量突破百万。像他这样实现“非典型成长”的案例不在少数:工商管理专业杨培卿转型音乐剧演员,大数据专业李文杰从“社恐”成长为剧团导演。这些故事印证着同一个教育哲学:高考分数并非唯一的衡量标准,发现并放大自身独特能力,才是成长的关键密钥。
在泰科,所有的完满活动都遵循“去标准化”原则:5000余场活动全程由师生自主运营,每场活动都是开放式命题。师生团队在活动策划、分工、导演、舞美、演出、宣传等方面,设定不同角色和分工,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活动创设中共同探寻每一个走向“更好”的答案。“一年的完满时光让我从观摩者变成参与者再到组织者,实现了从‘小透明’到‘大喇叭’的蜕变。”学校的“指尖派”小程序上,展示出2024上半年完满积分团达人尹福媛的成长轨迹。
数据显示,2024年泰山科技学院完满活动累计50余万人次参与其中,在组织者、参加者、观摩者等不同角色中保持着师生高频的互动。而每一项活动的背后,都是学校致力打造“最会创设活动的大学”这一特色鲜明的教育探索,更是学生零距离参与,持续用心、用情、用力在完满之路上探索、成长、超越的生动故事。
如今,在泰科的校园里,每天都有“被看见”的故事在发生——无论本专背景,有人在书院工坊里发现了非遗传承的使命,有人在产教融合项目中找到了专业报国的方向,有人在完满活动中遇见了更辽阔的自己。在这里,评价的标尺是多元的,成长的路径是开放的,闪耀的舞台属于每一个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