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25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大禹青年”实践团深入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以“苗音‘普’亮,水润‘乡’兴”为主题,在安陲乡泗欧水电站、龙口村、新安村、暖坪村,以及梦呜苗寨、毛潭村、新国村、芦笙广场等多地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推普+语言调查”实地调研、“推普+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推普+青少年语言文化素养”能力提升、“推普+乡村语言文化”宣传推广、“推普+数字语博”数字素养普及等多元模式,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为民族地区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大禹青年”实践团合影
(一)推普+语言调查:摸清底数精准施策
实践团注重以调研为基础,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与问卷调查,深入安陲乡、融水镇等4个乡镇10余个村寨,开展语言使用情况摸排,累计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05份。调研发现村落以老年和幼年群体为主,村民日常以苗语、当地土话、桂柳话为主要沟通语言,老年群体普通话掌握程度较低、青少年则能流利使用,针对这一特点,团队制定了差异化的推普方案,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和梦呜苗寨居民做推普调研
(二)推普+职业技能:技术落地产业增效
聚焦职业场景语言需求,创新推普模式,实现语言能力与职业技能双提升。在泗欧水电站,团队创新采用水工术语标准化培训体系,通过BIM三维模型动态展示水库大坝结构,搭配“模型讲解+语音测评”双轨模式,重点训练“坝体防渗结构”“闸门启闭流程”等术语规范表述。针对坝体防渗、闸门操作等模块精准教学,实时纠正术语发音偏差,既提升术语规范性,更强化实操理解,为乡村水利设施安全运维筑牢语言与技术基础。在新安村,“直播助农组”成员先深入茶园学习采茶、制茶技艺,随后运用标准普通话进行直播带货,一场直播就吸引700+观众,收获4W+点赞,1小时成交50单,有效助力茶叶销售打通市场沟通壁垒;在龙口村罗汉果种植基地的实践表明,普通话的普及显著提升种植技术交流效率和市场信息传递速度,为特色农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的市场空间。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推普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图为:团队成员跟着师傅学茶叶“杀青”
(三)推普+青少年语言文化素养:趣味互动激发潜力
针对青少年群体,实践团精心设计系列寓教于乐的推普活动,提升其普通话能力与文化素养。在龙口村,“苗汉双语推普文化墙”绘制活动别开生面,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一边学习苗汉双语水利术语,一边用彩绘手印共同完成“成长树”创作,在艺术创作中潜移默化提升语言能力;在暖坪村,开设“推普趣味小课堂”,通过小故事、案例分析展现方言歧义问题,组织“双语趣味挑战赛”“绕口令接力”等游戏,不仅评选出“优秀小小推普员”,更让语言学习充满欢声笑语;在新国村“村BA”现场,团队巧妙设置“推普小展台”,将普通话日常用语印制在实用宣传扇上,配合“绕口令接力”互动游戏,让青少年在观赛间隙轻松掌握标准发音。
图为:“村BA”篮球赛现场
(四)推普+乡村语言文化:文化交融文明共筑
实践团将推普融入文化场景,助力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梦呜苗寨,成员参与芒篙文化、对山歌、蜡染扎染等民俗活动,用普通话与村民互动,搭建文化沟通桥梁;在苗族织锦传习体验馆、苗歌协会,跟随传承人学习织锦、铜鼓制作、苗绣及苗歌唱法,通过双语教学帮助非遗传承人提升普通话表达能力,为非遗传承奠定语言基础;在融水县芦笙广场,团队以“分组教学、精准对接”模式开展推广活动,通过核心词汇示范、红歌共唱等形式吸引百余群众参与,切实提升群众语言沟通能力。
图为:团队成员制作非遗作品成果展示
(五)推普+数字语博:科技赋能拓宽渠道
实践团借助数字技术创新推普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在暖坪村,开展“推普+数字语博”“红色文化VR体验”“无人机虚拟飞行”等活动,让小朋友在科技互动中感受普通话魅力;新安村和新国村的直播活动则开辟了线上推普新阵地,通过数字平台将苗乡特色产业和文化活动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帮助村民用普通话架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实现特色资源的价值转化。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的“无人机虚拟飞行”互动课堂
此次实践活动中,“大禹青年”实践团通过创新多元推普模式,将普通话打造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从水利技术培训到特色产业推广,从文化传承到数字赋能,普通话的普及为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桥梁。随着推普工作的深入开展,青春力量正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推动民族地区在发展路上行稳致远。
(作者:田玉荷 滕金迎 廖世华 陶奕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