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师生三下乡:行走的融媒体思政课,为红色地标注入青春记忆

7月14日至17日,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觉醒年代研学行”实践团队将思政课堂搬到北京,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融媒体思政课”…

 714日至17日,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觉醒年代研学行”实践团队将思政课堂搬到北京,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行走的融媒体思政课”。师生们走进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康有为故居、谭嗣同旧居等地,了解学习中国历史选择的重要时刻,现场开展思政课堂,在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中探寻中国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

第一课近代求索的见证

1898年,维新志士以法源寺为据点传播变法思想,康有为《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六字纲领。百日维新期间颁布改革谕旨百余道,触及政治、军事、教育等多领域。慈禧发动政变后,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于菜市口殉国,宣告封建体制内改良道路的彻底破产,但却启蒙了民智,为后续彻底革命埋下火种。

实践团队首站抵达见证近代变革的法源寺、康有为故居与谭嗣同旧居。队员们架设摄像设备,不再是简单的参观者,而是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和讲述者,录制维新志士传播思想、推动变法的历史故事。在康有为故居,团队成员围绕相关史料展开专题研讨;在谭嗣同旧居前,队员们重点采集了反映志士精神的素材,旨在通过技术手段,生动呈现近代仁人志士的求索历程。技术赋能历史,让尘封的故事焕发新生,青年视角的解读,为这段求索历程注入了鲜活的青春记忆。

第二课:伟大开端的丰碑

团队成员来到天安门城楼,通过实物实景追溯“中国道路”建成通车的历史性蜕变——毛泽东主席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宣告,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个崭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的东方诞生。

实践队员们聚焦这一标志性地点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核心地位,用镜头捕捉城楼的庄严,用心感受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现场拍摄的素材,将成为青年学子讲述国家“站起来”伟大瞬间的生动教材。在文字和语言的力量中,深刻理解开国大典这一历史时刻的思想引领价值与时代意义,深刻体悟到:从荆棘中拓出的通途,始终以“人民”为印记,丈量复兴征程的每一寸辉煌。

第三课:追寻领袖的足迹

肃立在毛主席纪念堂前,队员们仰望浮雕上的历史画卷——井冈山的星火点燃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长征铁流淬炼革命火种,延安窑洞的灯火映照《论持久战》的智慧光芒……毛泽东用毕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为新中国奠定最厚重的基石。队员们在此驻足沉思,聚焦伟人生平,记录下这堂关于初心与使命的沉浸式思政课程,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未来前行的力量。

第四课:道路自信的源泉

为讲好国家治理与制度运行的故事,队员们来到人民大会堂,实地考察了陕西厅、上海厅等地方厅,感受人民大会堂的穹顶下,每一次表决都凝聚着全党的智慧,每一份决议都承载着人民的期盼。队员们回溯着那些曾在此召开的重要会议——正是这些镌刻着时代印记的历史性时刻,一步步铺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实路基,而这条道路的选择与拓展,始终深深植根于这些会议所沉淀的智慧与实践之中。

本次三下乡活动,实践队员将思政课堂搬到红色地标现场,采用党史小故事推送、现场讲授、微视频录制等多种融媒体形式开展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小课堂,让党史学习走出书本、落地现场。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师生队员全员成为主讲人,参与录制视频素材200余小时,预计形成四组视频,系统讲述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奋斗历程与中国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此次活动是信息学院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结合学科特色开展的一次创新尝试。团队负责人表示,通过实地走访、史料研究与新媒体技术结合的方式,旨在引导青年学子更直观地理解历史,增强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感,并运用所学知识赋能红色文化传播。丈量京华路,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寻,是青年一代运用专业知识,让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彩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青年筑牢爱国志、投身复兴伟业的实际行动。

作者:“觉醒年代研学行”实践团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