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财经大学酥酿客韵实践团深入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开展了一场为期一周、别开生面的“环两山”美食文化深度推广行动。团队以创新思维与青春视角,为当地传统美食注入活力,成功完成了米饼、客家娘酒、艾糍、蛋散等特色产品的宣传视频拍摄及直播推广,收获当地政府与民众的广泛赞誉与鼎力支持。
(实践团指导老师、成员与永汉镇团委于文化站合影留念)
镜头穿梭古今,汗水浇灌创意之花
(实践团成员于万洞古村录制)
在实践期间,广东财经大学酥酿客韵实践团前往了永汉镇合口村、特产街与万洞古村三大核心文化地标,通过镜头细腻捕捉米饼的质朴醇香、客家娘酒的清冽回甘、艾糍的软糯清香以及蛋散的酥脆香甜。该团队所拍摄的宣传片不仅是当地特色美食的呈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该宣传片巧妙构思,以宋代词人李清照笔下的“愁绪”为情感引线,让古典诗意“穿越”至现代永汉。在永汉传统美食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下,李清照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化解了“愁绪”,并在片尾作词一首以表宽慰:
《鹧鸪天丶永汉夜行》
薄暮余晖洒烟江,翠林云气入羹汤。艾糍软糯尝花酿,米饼晗春齿颊香。望舒藏,小城央,人间至味是盈香。今宵忘却飘零事,浅卧青云作醉乡。
(实践团所制宣传片《寻味永汉》片尾)
为了实现“以李清照‘愁绪’穿越治愈心灵”的独特创意,广东财经大学酥酿客韵实践团的成员们付出了远超寻常的努力。
踩点探路,步履不停。抵达永汉镇后,团队成员便顶着烈日深入合口村、永汉镇特产街和万洞古村进行细致勘察。在合口村,他们跟随村委走访田间地野,记录下永汉镇最纯粹的山水风光;在特产街,他们反复比较不同店铺的门面特色和艾糍的制作场景,寻找最具烟火气的构图;在万洞古村的青石板巷与斑驳古墙间,他们不断调整机位,试图将古村韵味与蛋散的酥脆金黄完美融合。
(实践团成员于特产街录制艾糍制作过程)
每一个深夜都是鏖战,雕琢剧本是不变的核心。严同学坦言:“如何让抽象的‘愁绪’视觉化并与美食产生自然连接,是最烧脑的部分。”无数个夜晚,驻地办公室灯火通明。团队成员们围坐一起,激烈讨论,白板上写满分镜草图。李清照的词句如何转场?现代科技元素如何无缝植入?墨汁滴落抒发“愁绪”的转场设计,就经历了不下十次的推翻重来。为了捕捉特产街最具烟火气的镜头,摄影组的同学早早地便扛着设备出发蹲守。正是这些精益求精的踩点和不眠不休的打磨,才铸就了宣传片中诗意与烟火气交织的动人画面,让古典的“愁”在现代永汉的美食与科技趣味中得以化解,生动诠释了“美食治愈心灵”的当代内涵,为乡村文化传播开辟了新颖路径。
直播拓宽渠道,多方聚力助农兴产
宣传片的拍摄仅是“战役”的一半。实践团深知,要让美食真正“走出去”,实时互动的新媒体直播不可或缺。队长小肖面对美食直播,有着深厚的期望:“我们想将直播打造成沉浸式美食体验场,让屏幕前的观众感受永汉风味的灵魂。”
台前幕后,她们全力以赴。实践团成员在拍摄间隙争分夺秒准备脚本、调试设备、测试网络信号。为了生动呈现客家娘酒的口感特点,成员小潘连续三天向传承人学习品鉴,记录下“前调清冽、中调醇厚、尾韵辛暖”的层次密码,只为在直播时能讲透每一个细节。在客家娘酒专场,她引导观众想象:初入口是清冽的山泉感,中段蒸腾出龙眼干的醇香,尾韵带着姜丝的微辛——像不像把永汉的山水喝进了心里?
直播的是美食,传播的是文化。为了让永汉美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实践团成员积极整理当地美食文化历史和老照片,挖掘出蛋散在清末民初曾是地方贡品的珍贵历史,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直播娓娓道来,赋予了食物厚重的文化底蕴,观众直呼“吃的是文化!”。
在夜间的直播镜头下,实践团成员实时展示美食的口感特点、讲述背后文化故事,并热情推介购买渠道,有效打破地域限制,吸引众多网友在线围观、互动下单,即时拉动了当地特色产品的市场关注度。队长小肖发自内心地感叹道:“活动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永汉镇政府的高效协调与村民们的倾情参与——从提供拍摄场地、引荐非遗传承人,到协助直播后勤,政民同心是此次实践最坚实的后盾。”
(实践团成员直播片段)
青春赋能乡村,文化铸魂产业振兴
此次“酥酿客韵”团队的永汉之行,是高校智力资源下沉乡村的生动实践。他们不仅用镜头语言擦亮了“环两山”美食的文化名片,更以极具网感的创意叙事,让传统美食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魅力。将古典文学意象融入地方风物宣传,既深化了美食的文化厚度,也探索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兴农”的可行路径,为龙门县乃至大湾区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
通讯员:陈文娴
指导老师:杜智远
黄少芬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