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色通信之路:西安邮电大学赴陕西延安开展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通信精神,西安邮电大学“重红色通信之路”社会实践团队近日赴陕西省延安市,开展以 “追溯历史脉络、挖掘精神内核、明确青年使命” 为主题的实践学习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通信精神,西安邮电大学“重红色通信之路”社会实践团队近日赴陕西省延安市,开展以 “追溯历史脉络、挖掘精神内核、明确青年使命” 为主题的实践学习活动。

中央军委三局旧址合影

斑驳的砖墙、老式的收发报机、磨损的按键,每一处痕迹都在诉说着革命先辈的坚守。在中央军委三局旧址,实践团队成员驻足于陈列的历史文物前,聆听那段硝烟中的通信往事。这里曾是全国军事通信的 “神经中枢”,在缺电少粮、敌机频繁空袭的艰苦岁里,通信先辈们秉持 “人歇机不歇” 的信念坚守岗位,确保每一道军事指令、每一条情报准确传达,为前线战役胜利筑起坚实的通信保障屏障。

墙上悬挂的通信线路图标注着延安与各抗日根据地的联络节点,“准确、迅速、保密”不仅是通信准则,更是先辈们用忠诚与担当践行的誓言。环境越是艰险,越要守住这“生命线”, 这份在绝境中坚守的信念,值得我们由衷敬畏并躬身践行。

军委无线电通讯学校旧址合影

走进军委无线电通讯学校旧址,简陋的窑洞教室映入眼帘,墙上“为革命学习通信技术”的标语依然清晰有力。作为我国第一所无线电通信学校,这里曾汇聚了一群怀揣报国理想的青年。他们白天在窑洞中听课,夜晚借煤油灯光钻研技术,学成后奔赴各个根据地,成为红色通信事业发展的“火种”。

在旧址史料室,实践团队集体学习了《中国共产党通信事业发展史》。书中记载,延安时期的通信设备多由“捡来的零件、改装的机器”拼凑而成,但通信兵们凭借精湛的技术,实现了“电台虽小,能联全国;功率虽弱,能传真理”的奇迹。先辈们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始终秉持“断什么不能断通信”的坚定信念,为事业发展筑牢根基;如今青年一代更应赓续这份初心,时刻牢记“技术为民、通信报国”的时代使命。

延安新华通讯社旧址

在新华通讯社延安旧址的窑洞内,当年的编辑桌、油印机和发稿台依然保存完好。抗战时期,新华社通过无线电波将延安的声音传向全国,让“团结抗战、救亡图存”的号召穿透战火硝烟。先辈们克服设备简陋与信号干扰,以文字和电波凝聚起全国人民的抗日力量。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通信不仅是军事指挥的“桥梁”,更是革命宣传的“喉舌”。

从军委三局的“坚守”、通信学校的“传承”到新华社的“担当”,队员们从红色通信旧址中读懂了革命精神的内核:那是在艰难险阻中不畏奋斗的勇气,是对理想信念始终如一的忠诚,更是为大局奉献一切的担当。展望未来,实践团队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在新时代的“通信战场”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忠诚与荣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