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指示,紧跟共青团中央“共绘青春版中华文脉地图”主题文化活动的步伐,2025年8月13日至15日,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古村新芽”乡村振兴实践队踏上淄博大地,深入高青县与周村区的五个传统村落,系统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专题调研。
首日,团队抵达高青县高城镇西关村。在著名美术家乍启典先生孙女的讲解中,队员们参观了乍启典故居,深入理解其艺术成就与社会贡献。在实地勘察“衮龙桥”“扳倒井”等文物点时,团队成员们深入挖掘赵匡胤经此地的历史传说,深入理解村落作为文化载体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如何将这些沉睡的文化资源激活,转化为推动古村落振兴的强大动力,成为了队员们心中亟待思考的问题。
次日,团队来到青城镇文昌西街。看到当地以文昌阁为核心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以"黄河大集"推动文旅融合,队员们深受启发。矛盾调解室、儒学讲堂、青城大戏台等文化设施,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提升了游客的体验品质。此外,团队成员还体验了拓印、吊炉烧饼等非遗特色,探寻黄河与古镇的文化羁绊。团队成员们认识到,文化不是尘封的遗产,而是可以持续赋能发展的源头活水。
当日下午,团队走进全国文明村蓑衣樊村。这个因蓑衣编织技艺闻名的古老村落,如今依托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漫步在高青天鹅湖省级湿地公园,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深切领略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美好图景。
第三天,队员们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李家疃村。透过乡村记忆博物馆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队员们读懂了这个村落从汉代建村、清末衰落到新时代重生的沧桑历程。新时代,当地坚持“保护为先,适度开发”的原则,让古建筑得以完好保存,古村落也充满了新的活力。这一成功实践,让队员们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
在全国文明村韩家窝村,通过与村支部书记韩浩的交流,团队成员们学习到了“集体承包+外包管理”的乡村文旅发展模式,以及“美在家庭”、“美佳超市”行动和“行为积分+超市兑换+荣誉激励”的“韩家窝模式”。这些创新举措明确了村民共建共治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核心地位,也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利用古村落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通过此次调研,队员们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村落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更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古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要立足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模式,让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调研所得转化为实践成果,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让传统村落在新时代表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山东师大马院学子将继续深入田野,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通讯员:孙歌飞、魏宇宵、宋一诺、牟乐乐、杜心语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