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之工程与技术教育论坛成功召开

2月17-18日,第23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在北京召开,年会以“适应与改变——重塑我们的教育”为主题,邀请全球教育界精英及政府…

2月17-18日,第23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在北京召开,年会以“适应与改变——重塑我们的教育”为主题,邀请全球教育界精英及政府、企业、社会各界代表,共同聚焦全球教育发展之“变”,汇聚全球教育精英之“智”,催生教育引领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作为年会分论坛,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澜之教育基金会承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机器人专委会支持、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赞助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之工程与技术教育论坛于218日顺利召开。论坛由清华大学教授刘杰主持。

△清华大学教授 刘杰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质量处副处长邱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处副秘书长余有根、澜之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雪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扬南、现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前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忻顺康、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郑丽梅、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谢永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卫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志群、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副院长毛居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李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韦林、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孟海涛、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刘铭、澜之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陈颖、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机器人专委会秘书长张冉冉、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数字孪生应用分会专家陈强、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崔晓辉

本届论坛以“数智化赋能工程与技术教育国际化发展”为主题,就国际形势以及国家政策对职教国际化发展的影响与思考、可实践的具体措施展开探讨。

01嘉宾致辞,寄语行业发展

△教育部原副部长 张天保

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发表致辞,他表示,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类型、定位决定了不能简单按照普通教育的育人模式来办学,必须克服职业教育当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改变只局限在校内育人的办学模式,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机制,坚定的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之路,这是提高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质量处副处长 邱懿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质量处副处长邱懿在致辞中表示,深化全球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后疫情背景下,全球产业链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深刻调整,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充分用好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制度和模式,更好地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内容、方式、模式的改革创新。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处副秘书长 余有根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处副秘书长有根在致辞中指出,随着制造强国、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加大。职业教育也要不断地增强适应性,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政校行企协同发力,深入探索注重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工匠精神的有机融合,将科学素养和工程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澜之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张雪松

澜之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雪松在致辞中对各位嘉宾和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他表示,在职业教育中,工程与技术教育能培养更多卓越的工程师和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凸显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是我国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必然选择。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机器人专委会秘书长 张冉冉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机器人专委会秘书长张冉冉在致辞中介绍了机器人+产教融合基地的项目,希望能够通过3-5年的时间,响应机器人+应用实施方案,建设一批适应机器人+产教融合创新,包括协同育人相关的产教融合基地建设,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动机器人+相关领域专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加强机器人科技人才的培养,共同为构建完善机器人领域相关的育人支撑体系而努力。

02主旨报告,分享前沿成果

△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前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 忻顺康

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前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忻顺康《正确的认识形势,抓住机遇,开创职业教育走出去新局面》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和在校的学生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半壁江山,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通过国际竞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全方位的比较,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中国的职业教育也会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提高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构建全球职业教育的命运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全球的发展格局。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王扬南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扬南作题为《新时期职教国际化发展》的主旨报告。他表示,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锚定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改革深度不断增强,开放广度不断地拓展,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职业教育关系民生福祉,中国政府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一种教育类型,不断加大政策的供给、创新、制度设计,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和现代治理体系。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赵志群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志群作题为《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德国经验》的主旨报告。他提出,德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设计信息化资源,通过开放性和交互性激发学习动机,开展基于信息化的“针对复杂工作内涵”学习的特点,具体体现为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系统化设计和再造。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在未来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中应遵循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设计基于职业工作的混合式工作与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交互学习的支持工具,建立职业学习新范式,把复杂工作转变为可控制的学习情境。

△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副院长 毛居华

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副院长毛居华作题为《数字经济领域的中国人才标准认证国际化可行性研究》的主旨报告。他提出,产业是人才认证的前提,ISCC从产业人才需求出发,建立育人、用人统一的人才标准体系,搭建教育界和产业界桥梁,将产业需求和人才教育精准对接,弥合产业界人才需求与教育界人才培养间鸿沟。通过人才标准和认证体系,构建社会化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产业、教育、政府、机构和个体从业者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可快速、规模化、高质量培养产业所需合格人才,构筑产业人才库,降低全社会育人与用人成本,突破产业发展人力资源瓶颈。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数字孪生应用分会专家 陈强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数字孪生应用分会专家陈强作题为《数字孪生技术赋能中国工程与技术教育国际化》的主旨报告。他提出,数字孪生技术是解决目前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难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国际工程教育成功的经验,应用数字孪生构建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的专业教学和实训场景,打造以实带虚、以虚助实、虚实结合的工程与技术教育的新模式,实现本地孪生教学、培养一批国际认可的具有扎实技术基础、能够切实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个人素养高的工程技术人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李月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韦林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孟海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李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韦林、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孟海涛基于学校实际,从人才培养的模式、国际化师资队伍打造、国际课程开发、校企校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院校案例分享。

03圆桌论坛,探讨转型之道

智能制造领域工程和技术教育海内外国际人才培养对教学条件、资源、平台等有极高的要求,加深产教融合,重视高职院校在工程与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数智化技术等为广大院校提供解决方案,是对人才强国作出设计与谋划的重要途径。圆桌论坛围绕邀请“职业院校国际化”、“工程与技术人才培养”等问题邀请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谢永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书记李卫东、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刘铭、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崔晓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解决方案经理宗新宇等嘉宾进行对话。圆桌论坛由清华大学教授刘杰主持。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更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前全球正在共同推动教育变革,面对工程科技日益加快的迭代升级,工程教育同样面临着加速变革的任务和要求,迫切需要各方加强工程教育的交流合作。

本届大会的成功召开为智能制造领域工程和技术教育国际化的政产学研用跨界交流与深度合作,打造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和高端平台。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创业者、教育从业者就国际形势以及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工程与技术教育展开了深入探讨,在思想交锋、经验交流当中共同成长,为我国国际化职业教育工程与技专业人才培养,指明新的方向,把“智能制造+教育”推向新高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