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志愿 争做雷锋青年

“继承雷锋精神 ,践行美德风尚”,雷锋作为时代的典范,其精神永存于世。在浙江农林大学这片学术净土上,"雷锋班"如同一株破土而出的青竹,以其坚韧不拔、节节向上的精神品格,在志愿服务领域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探寻数字时代志愿服务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2025年9月13日,杭州师范大学益志行小分队深入浙江农林大学,通过实地采访和调研,试图解码"雷锋班"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的精神密码,为志愿服务组织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基层之“特”

初步访谈中,我们认识到了浙江农林大学“雷锋班”耿班长,很荣幸可以与耿班长进行进一步访谈。在耿班长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雷锋班”与社会志愿组织的巨大不同。“雷锋班”入选了第八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是被命名的50家单位中唯一一个高校大学生学雷锋组织,它的主要参与对象是大学生青年。青年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青春奉献的精神,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极高的热情和行动力。这就让雷锋班的组织体系更加完善,资源更加丰富,面向的对象比其他社会组织更加深入。在创新、专业、灵活性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为社会提供高效、专业的志愿服务。

组织之“核”

要成功运营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完善且有序的组织架构至关重要,对于“雷锋班”来说更是必不可少。耿班长向我们细致分析了“雷锋班”的组织形式,“雷锋班”在党支部和团支部的领导下构建的,组织架构井然有序,条理分明。在讨论到“雷锋班”如何决定组织事务时,耿班长详细介绍:关键事务的决策权掌握在由指导老师、班长和副班长等组成的专业机构手中。这些核心成员会依据活动的性质和需求,做出恰当的决策,保障活动顺利进行。这样的分工不仅确保了活动的专业性和效率,也让每位成员都能充分参与,激发出他们的积极性,享受其中的乐趣。在制度建设上,严谨而开放的成员准入机制、健全有效的规章体系、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及培训体系,共同铸就了浙农林“雷锋班”的坚实基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宣传之“新”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志愿服务队伍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与内容。为了更好地吸引大学生的目光,“雷锋班”精心设计了富有特色的Q版志愿者形象,作为其独有的数字标识。这一数字IP在校园原有IP的基础上融入了红马甲元素,化身为头戴银杏叶的红色“农小林”,既体现了浙江农林大学的标志性特征——校徽的银杏图案和著名的银杏大道,又彰显了红马甲这一“雷锋班”的独特标志。“雷锋班”成员外出活动时都会身着红马甲,与数字IP形象相得益彰,使人们能够一目了然地辨识出“雷锋班”的“出征”阵容。

团队也希望结合大队实际需求,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利用雷锋班已有的IP传播优势,探索建立新型志愿服务管理平台。该平台将致力于优化志愿组织与志愿者之间的匹配机制,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广度与深度,让“雷锋班”的经验与模式在更广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奉献之“心”

驻足志愿地图前,耿班长的语气流露出自豪,“雷锋班”的公益活动早已超越了浙江省的界限,志愿者们的足迹遍及西藏、新疆、甘肃等地,举办了超过千场的志愿服务活动。这一系列的广泛行动,不仅令人瞩目,更在其他地区树立了令人敬佩的社会形象,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通过此次深入调研与交流,益志行小分队不仅深切感受到了“雷锋班”作为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标杆的活力与温度,更看到了数字化赋能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在雷锋精神照耀下,在数字浪潮推动中,“雷锋班”以其坚实的组织根基、鲜明的文化标识和不断创新的服务机制,为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树立了生动范例。未来,随着新型志愿服务平台的构建与IP影响力的持续放大,我们相信,“雷锋班”将在更广袤的土地上播撒奉献的种子,让志愿服务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这不仅是传承,更是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回答。

( 文/姜佳汝 施金娜 詹佳悦 )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