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招调查报告:中职学生规模化进高考

前 言

  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291万,净增长近100万,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创下新高,核心原因还是中职为代表的学生规模化进入高考,而非适龄人口的变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考改革的重要成就之一:为广大中职包括高职学生拓宽了升学路径。

  伴随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长,高职大扩招的结束,高考录取比例出现了下滑。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193万,但是录取人数增长缓慢,仅有1014.5万,录取率明显低于2021年的93%。

  从推动生源增长的因素看,未来伴随职教高考的进一步完善,高考报名人数还将在一个阶段内继续增长。但遗憾的是,这种增长不可持续。2022年我国新生儿降至956万人,6年间下降了830万人,呈现了断崖式下降。十余年后,高校必然将面临、承受生源快速下降的危机,必须未雨绸缪。

  2022年6月,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省市启动,至此,除西藏、新疆外,全国均进入高考综合改革周期,高考改革画上了暂时的句号。无论是“3+3”地区,还是“3+1+2”地区,“指引目录三”都严格限定了多数理工科专业必须选考物理和化学,从根本性上遏制了功利选科。但高考综合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如何强化理工科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以及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

 第一章

  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逼近1300万

  增长源自职教高考的发展

  一、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创历史新高

  2023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2022年增加9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之后逐渐回落,直至2014年止跌并连续10年增长。最近两年净增报名人数更是迅速增加,2022年新增高考报名人数115万,今年又新增近百万,出现了一个新高峰。

图1.1.1 高考报名人数与高考招生人数 数据来源:教育部图1.1.1 高考报名人数与高考招生人数 数据来源:教育部

  二、中职学生规模化进入高考,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增长

  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增长,核心因素是中职学生的大规模加入。近年高考报名人数统计口径和90年代完全不同,大量中职学生成为高考报名人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对中职的定位第一次明确调整为升学与就业兼顾,明确提出了职教高考的概念,要求扩大职业教育升学通道,建立清晰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包括专科、本科以及本科以上阶段。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大幅增加,和这一政策的调整显然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各省市高考报名人数不仅仅包含传统的6月份(过去是7月)普通高考报名人数,还包含了大量参加中职单招的学生,甚至专升本考生。

  据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公布,2023年湖南省高考报名人数共有68.4万人,比上年增加2.9万人。其中,普通高考报名人数50.97万人,对口升学考试报名人数16.69万人,少年班等其他考生约0.74万人。实际参加6月全省统一高考的考生人数约为47.77万人。参加传统6月份普通高考的人数只占高考整体报名人数的3/4。

图1.2.1 2023年湖南省高考报名人数 数据来源: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图1.2.1 2023年湖南省高考报名人数 数据来源: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2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抽样调查,约65%的中职生升入了高等院校,其中约10%升入本科院校。升学途径包括了对口单招、五年一贯制、普通高考等多种方式。这一数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职学生已经成为高考报名人数增长的主力军。

  三、高考报名人数增长源于短期的适龄人口增长与高中教育的普及

  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长还有一个基础生源层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适龄人口阶段性波动,一方面是高中教育的普及。

  3年前的2020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76.4万人,比上年增长36.91万人。中等职业招生644.7万人,比上年增长44.33万人,两者合计增长达81.24万人,基本逼近今年高考报名净增长人数。

图1.3.1 2013-2022年中等教育招生人数 数据来源:教育部图1.3.1 2013-2022年中等教育招生人数 数据来源:教育部

  根据适龄人口统计情况,18年前即2005年,新生儿出现小幅增长,达到1617万,这也是2003-2011这个区间新生儿最高的一年。

  四、生源基本面并未发生颠覆性变化,生源危机必然到来

  2004年至2016年,我国新生儿的数量基本稳定在1500-1600万左右,在未来的十五年左右,高等教育的基础生源基本保持稳定,甚至会略有增长。

  2002年至2022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一直在持续上涨,2022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的深入完善及高中教育的普及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生源。虽然2019-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从1031万增长到1291万,增加260万人,增长比例达到25.2%,但相应的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仍保持在792.71万至876.44万的区间,除最后一年外,其他年度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800万左右。

  近年新生儿数量快速下跌。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新生儿进入下跌区间,长期徘徊在1600万左右。受二胎政策红利的影响,2016年成为最近20年新生儿的高峰,全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此后出现断崖式下降,6年后的2022年,新生儿人数首次跌破千万,只有956万,减少了830万人。假设17年后,在新生儿数量100%健康成长,一个不分流,不流失的先决条件下,这956万考生,也已经明显低于2022年高校招生人数1015万人。

图1.4.1 1949-2022年中国新生儿数量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1.4.1 1949-2022年中国新生儿数量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二章

  高校数量稳步增长

  职业大学快速发展

  一、高等院校数量达2759所,专科院校明显高出本科院校

图2.1.1 2012-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数量 数据来源:教育部图2.1.1 2012-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数量 数据来源:教育部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未包含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相较2012年的2442所,增加了317所。

  在本科层次的高校中,2022年共有1270所,占普通高校总量的46%,相较2012年的1145所,增加了125所。

  在高职(专科)学校中,2022年全国共有1489所,占普通高校总量的54%,比2012年的1297所增加了192所。

  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147所,占本科院校的11.57%;“双高计划”建设高校197所,占专科院校的13.23%。

  二、10年间四川省新增高校数量最多,江苏新增本科院校最多

  10年间,普通高校数量增长最多的省份为四川,2022年高校总数达134所,比10年前增加了48所。除四川外,新增高校数量最多的省份分别是河南(44所)、江苏(40所)、广东(40所)以及湖北(34所)。贵州省的高校数量增长幅度最大,2022年(75所)与10年前相比增加了34所,涨幅为83%。

图2.2.1 2012-2022年各省份普通高等学校增量 数据来源:教育部图2.2.1 2012-2022年各省份普通高等学校增量 数据来源:教育部

  在新增本科院校数量方面,江苏新增本科高校最多,10年间,从2012年的46所增长到2022年的78所,新增达32所。湖北增加了28所本科,紧随其后。

  其他新增本科院校数量较多的省份有:广东、浙江分别增加27所,河北新增24所,山东新增21所。

图2.2.2 2012-2022年部分省份本科高校数量变化 数据来源:教育部图2.2.2 2012-2022年部分省份本科高校数量变化 数据来源:教育部

  三、职业技术大学快速发展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办学格局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自2019年教育部批准全国首批职业本科试点大学开始,截至2022年6月,我国职业大学数量为32所。其中,有22所院校为专科院校升格,9所为独立学院和专科院校合并转设,1所是独立学院转设而来。

  2019年,南昌职业学院、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学校由“职业学院”更名为“职业大学”,同时升级为本科院校;

  2020年,教育部批准六所本科职业学校更名为大学;

  2021年,共有11所高校获批更名为职业大学。2021年获批的职业大学,多是由独立学院转设或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而成。

  2022年开始,“职业技术大学”的增设与更名加速进行中,大批职业本科陆续被各省市列入“十四五”规划中。

图2.3.1“十四五”目标设置的职业大学 数据来源:教育部图2.3.1“十四五”目标设置的职业大学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23年5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其中拟同意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整合资源设立“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这意味着我国职业大学数量增加到33所。

图2.3.2 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名单 数据来源:教育部图2.3.2 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名单 数据来源:教育部

  第三章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高校专业调整力度加大

  考生选择专业更多考虑就业和稳定

  一、高校专业调整力度加大,交叉融合回应时代需求,专业学院建设初见规模

  为回应党的二十大“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要求,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教育部等五部门2023年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

  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总体框架引领下,要求各学科之间要深度交叉融合,培育新的专业领域。新工科要服务制造强国战略,交叉融合再出新;新医科要落实“大健康”理念,明确提出布局建设的紧缺专业有:智能医学、互联网医疗、医疗器械等;新农科要服务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明确提出布局建设的紧缺专业有生物育种、智慧耕地、种子科学与工程、农林智能装备、乡村规划设计等。新文科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强化重点领域涉外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建设,打造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关键语种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改革方案》还提出要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明确提出要适度扩大天文学等紧缺理科学科专业布局,精准推动基础医学(含药学)学科专业建设,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8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地方高校要探索设置“基础学科+”辅修学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项目。

  高校对此次改革响应积极。2023年5月,北京协和医学院继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开设“协和新医科卓越人才班”后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协和医班”,推动新医科、新工科建设,培养更多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和医理、医工交叉融合型工程人才。

  同时《改革方案》表示,将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

  自2021年以来,教育部公布相关专业学院建设名单,已经有一部分院校进行了试点建设。其中未来技术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的试点高校数量分别为12所、18所、10所和50所。

  未来还将建设示范性集成电路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示范性密码学院、示范性能源学院、储能技术学院、智慧农业学院、涉外法治学院、国际组织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推动专业型(行业特色型)高校进一步提高特色化办学水平。

图3.1.1 各专业学院建设高校名单 数据来源:教育部图3.1.1 各专业学院建设高校名单 数据来源:教育部

  二、理工农医是专业增设重点方向,“数字”“智能”“大数据”成为新增备案专业高频词

  2023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1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首次在工学门类下增设交叉工程专业类,本科专业目录从92个专业类、771种专业增至93个专业类、792种专业,这些专业都将列入相关高校2023年本科招生计划。

  本次新增专业涉及8个学科门类,17个专业类,一方面以理工与前沿技术发展紧密相关,比如未来机器人、生物材料、数据科学、电动载运工程等,另一方面与社会生活需要紧密相关,比如家庭教育、孤独症儿童教育、无障碍管理、乡村治理等。

  工学专业的增设呈现长期趋势,新增本科专业中,工学专业数量位居第一,加上理学和农学,三者的专业数量超过了新增本科专业的半数,这是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在教育领域的投射。新增专业体现了学科交叉特点,设立学校最多的新专业为生物统计学,有中国药科大学等5所高校设立,生物统计学是将统计学方法研究分析应用在医药生物领域的交叉学科专业;而东南大学的未来机器人专业成为工学“交叉工程类”下的首个专业,该专业是以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为支撑,融合信息、电子等方向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

图3.2.1 2022年新增审批专业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教育部图3.2.1 2022年新增审批专业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教育部

  本次调整中,新增备案专业1641个,数量最多的是数字经济专业,共有77所高校备案。“智能”和“大数据”依然是高频词;其中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新增数量相较前几年明显放缓。人工智能专业于2018年新设,目前已有400多所高校开设,今年新增59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设立于2016年,目前已有700多所高校开设,今年新增30所。向细分领域渗透的“智能+”专业中,智能制造工程新增39所,智能建造新增38所;另外偏重应用层面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新增38所。

图3.2.2 2022年新增备案数量较多的本科专业 数据来源:教育部图3.2.2 2022年新增备案数量较多的本科专业 数据来源:教育部

  三、撤销专业数量快速上升,公共事业管理位居首位

  本次调整一共撤销了925个专业点,主要是一些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变化需求和就业率过低的专业。据统计,2019-2022年,全国高校每年撤销本科专业数量分别为367个、518个、804个、925个,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

  在2017-2022年被撤销的专业点中,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等5个专业是撤销数量最多的,都在70所以上;其中110所大学撤销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00所大学撤销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73所大学撤销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72所大学撤销了产品设计专业,71所大学撤销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图3.3.1 2017-2022年撤销本科专业情况 数据来源:教育部图3.3.1 2017-2022年撤销本科专业情况 数据来源:教育部

 四、考生更重视专业选择,理工科与体制内专业受青睐

  1。 考生选择最多的专业为工学门类

  据掌上高考数据,2022年考生和家长在模拟志愿填报进行专业选择时,高频选择的本科专业前20包括工学(9个)、管理学(5个)、经济学(3个)、文学(2个),以及法学(1个)。排名居前的多为招生计划投放量大的专业,如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法学等。

图3.4.1 2022年本科模拟填报热门专业TOP20 数据来源:掌上高考图3.4.1 2022年本科模拟填报热门专业TOP20 数据来源:掌上高考

  2。 与芯片相关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高涨

  因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持续打压,国家对本土芯片产业始终持保护态度,相关专业与院校录取分数节节攀升,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及相关院校受到追捧。如位于西北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其热门专业直逼头部985高校录取分数。在老高考省份江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最近7年录取分数线连年上涨,位次已经从6637上升至4756,尤其是最近5年增幅最快,几乎上升了2000个位次;2022年4756的位次,超过了多所985高校。

图3.4.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江西历年投档情况(理工类) 数据来源:江西省考试院图3.4.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江西历年投档情况(理工类) 数据来源:江西省考试院

  3。 “体制内专业”与院校受热捧

  伴随3年疫情的影响,社会明显出现了“体制内”热现象,与之相关的师范与军警校热现象也表现突出。

  在安徽,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无论文理投档线,均不同程度超越了很多985高校,甚至是头部985高校在当地的录取分数。

图3.4.3 2021-2022年安徽省公费师范生投档情况 数据来源:安徽省考试院图3.4.3 2021-2022年安徽省公费师范生投档情况 数据来源:安徽省考试院

  2022年在安徽招生的军警类院校也不例外,录取分数线和排名普遍上涨。

图3.4.4 2021-2022年军事院校在安徽省投档情况 数据来源:安徽省考试院图3.4.4 2021-2022年军事院校在安徽省投档情况 数据来源:安徽省考试院

  4。受行业影响土木专业大滑坡

  与计算机、电子信息和师范类、军警类院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土木、外语等专业,这些专业和相关院校的录取分数出现连续滑坡。

  受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建筑行业的低迷影响,全国范围大部分高校土木专业分数都出现了明显的滑坡,录取分数(位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在山东,不仅同济大学下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招生总量未变的情况下,录取考生的位次下跌了近5000个位次,四川大学与湖南大学则分别下跌1069和2771个位次。

图3.4.5 2021-2022年部分重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类)在山东投档情况 数据来源:山东省考试院图3.4.5 2021-2022年部分重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类)在山东投档情况 数据来源:山东省考试院

 5。外语院校“脱虚向实”

  受严峻的国际形势、外贸行业萎靡与出国留学等因素的影响,同样遭遇滑铁卢的,还有外语类院校和专业,尤其是外语类院校的理科录取分数下滑严重。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河南最近5年的录取位次,理科下降了13000多;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广东最近3年录取位次,理科下降5000多,但两所院校的文科录取位次只是略有下降,仍在合理波动范围内。这反映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理科考生因选择余地较大,纷纷转学更为 “刚性” 的理工科专业,比如计算机等,不再热衷外语外贸经管金融等专业。

图3.4.6 2018-202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普通批最低录取位次(河南) 数据来源:河南省考试院图3.4.6 2018-202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普通批最低录取位次(河南) 数据来源:河南省考试院
图3.4.7 2020-2022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普通批最低录取位次(广东) 数据来源:广东省考试院图3.4.7 2020-2022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普通批最低录取位次(广东) 数据来源:广东省考试院

  第四章

  第五批八省份高考综合改革启动

  高考综合改革画上句号

  2022年6月,河南、陕西、山西、四川、云南、宁夏、青海、内蒙古8省份正式公布了新高考改革方案。至此,始于2014年9月的本轮新高考改革,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除西藏和新疆外,全国其余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五个批次逐步进入了新高考,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

  第五批新高考省份的改革方案与此前第三、第四批省市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没有变化,这意味着这一轮新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基本完善,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主要方向的新高考体系形成。

  一、新高考改革进程回顾

  新高考改革采用了分批次审慎推进的方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试点阶段:首批由浙江和上海于2014年开始实施,2017年落地;

  扩大试点阶段:第二批由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省市于2017年开始实施,2020年落地;

  规模化推进阶段:第三批由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于2018年开始实施,2021年落地;

  全面实施阶段:第四批由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7省(自治区)于2021年开始实施,2024年落地;

  第五批由河南、陕西、山西、四川、云南、宁夏、青海、内蒙古8省(自治区)于2022年开始实施,2025年落地。

 二、新高考改革经过改进完善,基本形成了符合各省实际的方案体系

  1。 选科机制不断完善:“3+3”模式与“3+1+2”模式并存

  国务院文件里对新高考改革的表述有三个“有利”,第一个就是有利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第二个是有利科学选拔人才,第三个是有利公平。这三个有利是有顺序的,特别强调学生的选择权,取消文理分科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作为首轮高考改革先行先试者,取消文理分科后,上海和浙江考试科目都实行了“3+3”选科模式,即3门必考科目+3门选考科目。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选考科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浙江省为7门,包含技术)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第二批实行新高考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沿用了“3+3”选科模式。

图4.2.1 考试科目“3+3”组合方式 资料来源:各省市考试院图4.2.1 考试科目“3+3”组合方式 资料来源:各省市考试院

  新高考改革加强了学生的选择权,却遭遇学生与家长的功利算计,出现了物理选考人数的下降。在改革过程中,浙江省出现了“弃学物理”现象。

  第三批启动的8省市在充分保障学生选择权的情况下,采用了“3+1+2”模式,对于学生的选科做出适当限制。物理、历史设置为首选科目,必选其一且不能兼报,再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中选考2门。除遏制功利选科外,选科组合也由“3+3”模式的20种组合降低至12种组合,降低了中学选课走班教学难度,有利于高考改革在中西部的平稳推进。

图4.2.2 考试科目“3+1+2”组合方式 资料来源:各省市考试院图4.2.2 考试科目“3+1+2”组合方式 资料来源:各省市考试院
图4.2.3 “3+1+2”模式与“3+3”模式对比 资料来源:各省市考试院图4.2.3 “3+1+2”模式与“3+3”模式对比 资料来源:各省市考试院

  “3+1+2”模式推出后,在江苏省又出现了“弃考化学”现象。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新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

  此次《选考科目要求指引》共计修改196个专业,所列出的92个专业类里,65个专业类要求必选物理,占比70.65%,56个专业类要求必选化学,占比60.87%,55个专业类要求必选物理+化学,占比59.78%。其中,理学、工学、农学、医学4个学科门类,一共61个专业类中,55个要求必选物理+化学,占比达90.16%。至此,对于想选择理工科专业的同学,就必须选物理和化学,彻底遏制了功利选科造成的弃考物理和化学的现象。

  第四批和第五批改革省份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均采用了第三批改革省份的“3+1+2”模式。

  至此,共有23个省份采用了“3+1+2”选科模式,占实行新高考省份的八成;有6个省份采用“3+3”选科模式。形成了两种模式并存、“3+1+2”为主的格局。同时,通过《选考科目要求指引》以及各省选科保障机制对高中生选科进行指导和调控。

  从“3+3”到“3+1+2”,院校自行设定选科要求,到2018年初版选科指引,再到2021年新版选科指引,不难发现,高校选考科目对物理、化学科目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反映了我国对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重视。在高端技术被封锁、《中国制造2025》转型的背景下,国家更需要产业脱虚向实,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

 2。 赋分模式的改进:从“3分一段”到“1分一段”

  新高考下,高考生选择参加高考的科目不一样,加之不同学科之间试题内容、形式、难度、考查角度等存在差异,各科目原始成绩简单相加会造成学科之间不公平不公正。等级赋分制就是为了解决以上弊端而生的。它有效克服了由于考生群体不同、试卷难度不同,而造成的不公平现象。通过规则换算成等级分,以名次为标准,让不同科目具有可比性,不再以分数为评判标准而是以单科成绩在总排名中的名次为标准。

  所谓等级赋分制,是指新高考规定选考科目(“3+3”选科模式地区是全部6个选考科目,“3+1+2”选科模式地区是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共4个科目)考试成绩根据原始成绩按等级进行赋分,是根据考生分数排名的百分比而非卷面分数来计算成绩的一种方法。

  首批试点省份上海和浙江采用的是3分一段的等级赋分制,起评分为40分。第二批试点的山东省,吸取首批试点省市的经验,结合本省考生数量大的实际情况,采用了1分一段的等比例赋分,起评分为21分,增加了赋分成绩的区分度。

  基于第一批、第二批改革试点经验推出的1分一段的等比例转化赋分制,更加科学、规范,区分度也更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因此第三批、第四批和第五批改革省份都采用了1分一段的等比例转化赋分方式。

  浙江省也于2021年初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学考选考工作的通知》,将赋分方式从3分一段的等级赋分调整为1分一段的等比例转化赋分方式。

  以目前已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省市等级赋分制来看,可分为3个类型:以北京、上海、天津为代表的3分一段的等级赋分方案,以山东为代表的一分一段的等比例转化赋分方案,以海南为代表的标准分方案。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