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微光智教”探索团队联合 “微湖清荷”社会实践团开展“AI + 教育探索计划以来,不断推动智能技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学情分析和个性化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团队总结项目经验,提升项目成效,对前期经历进行系统梳理,并且规划下一阶段工作,推动AI + 教育探索朝着更精准、更具可持续性的方向迈进。
经过前期的探索实践,在数据收集与处理方面,团队成功构建了多来源学情数据收集体系,累计处理作业及测试数据 50 多条,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 20 余份,系统凭借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跟踪,准确找出 100 多处知识薄弱点,为教师提供了准确的教学决策参考。
在实际应用方面,智能辅助教学的效果已然开始显现,参与试点的教师反馈,使用系统后备课效率有所提高,学情分析的准确性提升,许多学生表示,系统推荐的个性化学习内容更契合自身需求,学习针对性提高,结合初步数据显示,使用AI辅助学习的学生在知识点掌握效率上比传统方式有所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有了明显提升。
在中期总结讨论中,团队成员深入探讨了数据收集环节的改进方案,大家意识到,当前系统在数据收集的及时性和多样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除了常规的作业和测试数据外,还需引入更多方面的行为数据,如课堂互动状况、提问次数以及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尽管上述行为数据的量化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只要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得当,就可以跟踪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结合答题数据,通过多维度数据的综合分析,将可建立更为全面、完整的学生档案,为个性化的教学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目前,团队还在完善“收集学生反馈-教师进行调整-系统优化”的机制,在智能学情分析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会收集学生的反馈,依据实际教学效果,对学情分析的使用进行讨论和调整,而这些讨论和调整则又会反馈到系统中,持续改进学情分析的使用方式。这种机制既保证了分析之后,推荐的内容始终符合学生个人学习的需求。在巩固现有课堂教学应用的基础上,团队正在将学情系统扩展到更广泛的教育场景。
另外,“微光智教”团队通过建立"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追踪体系,努力实现及时且连续的教学帮助。系统会在课前向同学们提供建议,合理预习,并且进行知识准备的评估。并在课中实时地了解同学们的课堂学习状态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课后推送比较适合个人的复习内容和日常练习。能够形成这样一种支持全程化的学习方式,将极大强化学习的效果。
"微光智教"团队非常重视可共享资源建设,正在完善教学案例库。这样一个资源库将收集来自多个教学实践的丰富经验,包括较为典型的学情报告、多样化多种类的个人分析、教学反思记录等内容。这些资源都将开放给其他教育团队使用,以帮助推动智能+教育模式的标准化和可推广性。
通过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和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到同学们的知识掌握趋势和潜在薄弱点,这样不仅能够推送适合当前水平的习题,还能一定程度上预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种"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一个最适合的学习挑战的范围——也就是,既有一定难度,又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范围。系统通过AI算法进行分析,为每个学生较为准确的找到这个范围,提供恰到好处的学习任务,这样既能避免过于简单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又能防止过于困难,对学生本身产生挫败感,从而保持学习的动力与学习效果的平衡。
在推动技术应用进程之际,团队对数据规范以及隐私保护问题给予高度关注,所有数据在收集与使用方面,均严格依照要求进行执行,构建起完备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系统运用数据保护技术,用以保障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明确数据的用途以及范围,以此防范数据泄露风险。
微光智教”团队着重强调技术应用有透明性与可理解性,教师与学生均拥有了解系统工作方式以及决策依据的权利,保证智能始终处于辅助位置,而教师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团队会持续深入智能与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探索,扩大应用范围,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科技服务教育,关键在于技术的引入,更在于持续的改进以及深入的应用,“微光智教”团队会以中期总结作为新的起始点,继续探寻智能与教育结合的创新路径,让因材施教的光辉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道路,为促进教育公平以及质量提升贡献青春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